提起汪勇,咸东社区租户王伟说:“他让我改变了对警察、甚至对这座城市的看法。”
谈起汪勇,省建八公司家属院居民张永才说:“有他在,我们住在社区踏实,安全。”
说起汪勇,安装四处家属院80岁的徐老太太又说:“他就像我儿子一样亲!我有事,他一定会来。”
有人问汪勇,为什么对群众那么好、那么亲?他只是摆摆手道:“我就是爱身上的这身警服,更爱淳朴善良的群众,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今年6月19日,继获得“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优秀社区民警”、“三秦楷模”等诸多荣誉之后,汪勇又被中宣部命名为“时代楷模”、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身为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他还是咸东社区民警,汪勇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辖区群众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并把每件小事都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耐 心
万千百计划温暖社区群众
2007年,汪勇从部队转业分配至韩森寨派出所,一心想当刑警的他,因为身高只有1.6米,被安排去做社区民警,心中颇有不甘,但却没有半点怨言。就这样,在部队享受副营职待遇的汪勇走进了咸东社区警务室,成了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
发案多、不稳定因素多、下岗人员多、流动人口多和掌控治理难度大,以12家改制中处于停产、半停产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居民为主,共有居民2418户7230人,加上流动暂住人口共有1.6万余人,在别人眼里,咸东社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初生牛犊”的汪勇却不怕,他随即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万千百计划”。即,走万里路、进千家户、解百家难,他决心用脚步丈量自己与群众的远近,用脚印建起一道治安防护墙。
很快,通过大量细致的走街入户,汪勇建立起详细规范的小区院落登记、辖区单位统计、出租户登记及重点人口、残疾人、低保户等14类台账,掌握了社区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在电脑上发明制作了“一键通”:即,点哪个院落,哪个院落的详细情况就出现在屏幕上,包括住户、残疾人、孤寡老人、两劳释放和吸毒重点人及门卫、消防设施位置等信息一览无遗。哪个小区外来人口多,哪个单元楼层住的谁,哪个院落无技防设施,哪个单位仅有夜间值班、白天无人看护,哪里的天然气管道小偷易攀爬,汪勇渐渐有了数。群众也通过接触,记住了这个负责的“小个子汪警官”。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社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但群众还是不满意,问题出在哪儿?汪勇百思不得其解,通过深入走访,群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辖区仍然存在一些治安不稳定因素,其中,老李就是一个。
老李因病时常惹事,搞得小区四邻不安,人见人躲,社区公示栏里汪勇的照片也被他涂上了厚厚的泥巴。汪勇决定从老李入手,以心暖心,可是接连去了三次他都闭门不见。汪勇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老李也曾当过兵”这个接近他的突破口。第四次,他又买了水果来到老李家门前,热情地叫他李哥,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告诉他自己也是从部队回来的,就这样喊了十几分钟,老李骂骂咧咧地开了门。看到汪勇一脸微笑,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进屋后,汪勇放下水果,就开始忙活,帮老李整理家务,发现灯不亮,便找来电工,修好了电灯,灯亮的那一刻,老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此后,汪勇经常到老李家帮他干点儿啥,并为他解决了低保问题,老李病情好转,不再闹事了,小区公示栏里汪勇的照片,隔三岔五也被老李擦得干干净净。一直为此事放心不下的小区物业经理李京感慨道:“汪勇教好了一个人,却温暖了一群人。”
交 心
他是社区群众的第一联系人
“敲得开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从军营到警营,由普通一兵到平凡一警,“有事就叫我,随叫随到。”这是汪勇对群众的承诺,而他也正像一汪清泉浸润着百姓的心田。
2010年4月的一个大雨天,安装四处家属院80岁的徐老太太独自在家午睡时,忽然感到胸闷气短,赶紧给汪勇拨了电话。汪勇急忙赶到时,看见老太太已经晕倒在地上。他背起老人就往楼下冲,拦下出租车火速送往医院。办理抢救手续时,汪勇又接连两趟一路小跑赶回老人家,找到医保本和医保卡,蹚着雨水送到了医院。
当徐老太太的儿子从十几里外赶来,汪勇早已安顿好医院的一切,老人也脱离了危险。出院后,徐老太太逢人就说:“汪警官救了我的命,他就像我儿子一样亲!我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一定会来!”咸东社区群众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一旦有事,首先拨通的就是汪勇的电话。
虽是一名租户,而王伟也将汪勇设为了自己手机里的“重要联系人”。老家在阜阳市临泉县的王伟,是个做防水的农民工。有一次,王伟到安装公司家属院租房子住,遇到了身着警服的汪勇,简简单单几句话,王伟便觉得这个小个子民警“靠得住”,随后,他又收到汪勇递过来的一张“警民联系卡”,让王伟有难处给他打电话。
而转过天来,王伟还真遇到了难处,儿子开学要上三年级,想从老家转到西安来上,但咸东社区咸宁小学不收插班生,况且,王伟一家户口都没在西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伟联系到了汪勇,在汪勇带着他多次找校长沟通后,事情终于办成了。“汪哥让我改变了对警察、甚至对这座城市的看法。现在,我已经打算在西安扎下根来。”王伟说,他一直想请汪勇在饭馆吃顿饭,可汪勇坚决不吃。只是有一次汪勇来家里,赶上他一个人下挂面,就给汪勇也下了一碗。
这些年,汪勇跑烂了8双警用皮鞋,先后走访和看望居民群众800余户、2000余人,上门慰问特困学生、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和失足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150余人,排查不稳定因素282件,化解矛盾纠纷67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300余件,成了群众离不开、靠得住的忙人。咸东社区每个居民手里都有汪勇的联系卡,汪勇的手机上储存着社区300多户居民的号码,不管是发短信,还是打手机,他再忙,必回。群众熟悉汪勇,也乐意“使唤”汪勇,无论谁家有个急事,只要一个电话,准能把他叫来。
安 心
为辖区群众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汪勇说,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光给群众办好事,不行。有了小偷,抓不着,群众看不起你;发了案子,破不了,破得慢,群众要骂你,给你甩脸子。所以说,社区稳定,治安良好,是社区民警的第一要务。
咸东社区治安状况曾在新城区挂了名。资料显示,仅2009年一年,咸东社区就连续发生80多起入室盗窃案,居民整天担惊受怕。70多岁的徐宝曾担任居委会主任。她说,以前一晚上发过8起案子,睡觉都得睁只眼。面对社区现状,汪勇首先从组建队伍、密织防控网入手,利用社区党建联席会的平台,吸纳驻地单位领导、保卫干部和居委会主任,成立了有26人参加的治安防范联席会,每月召开会议,通报分析社区治安形势,研究布置防范工作。同时,在他的协调下,设立了29个治安值班室,组建了有173名离退休人员和党员参加的治安巡逻队、有65名小区物业保安参加的专职安防队、有150余人参加的治安信息反馈队等三支队伍,形成群防群治治安防范格局。
一天凌晨1点,咸宁东路东方厂北门移动营业厅内发现一个小偷,汪勇接到电话后,一边让信息员稳住,不要打草惊蛇,一边火速赶赴现场。汪勇发现嫌疑人是拿管钳作案,把营业厅的不锈钢防护窗剪开了一个仅能容一人钻进的“洞”。他没有丝毫犹豫,只身钻进漆黑一团的营业厅。手电照了半天,却没有发现人影。“出来,我是警察,你已经被包围了!”汪勇情急之下一声怒吼,躲藏在角落里的犯罪嫌疑人当场被震慑住了,乖乖地现身就擒。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杨某交代了偷盗电脑和2000元现金等6起案件。事后,居民都夸他勇敢,汪勇说:“不是我勇敢,而是有社区百姓支撑着我。”
如今,咸东社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连续6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治安案件,可防性案件发案数从2009年的80多起下降到2014年的2起,今年1月到6月10日发案仅有3起。连续5年,8个小区实现了“零发案”。难怪省建八公司家属院居民张永才笑着说:“有汪警官在,我们住在社区踏实,安全。”
多年来,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人员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大门前的车辆乱停乱放、推销人员趁机随便出入。可是从去年6月起,这种现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门口施划的黄色警戒线杜绝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门口的门禁卡又将推销人员随意进出的乱象所根除,原来这也是汪勇根据单位的反映,经过细心观察,借鉴了高档社区的管理方式,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法。为了彻底杜绝卫星测控中心门前治安隐患,汪勇又联系测控中心工作人员在门口安装了5个高清摄像头,通过刷卡、监控这些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而确保测控中心的安全。
尽 心
不为自己破一次规谋一次利
在社区九年,汪勇的人脉广了,认识的熟人也多了,找他办事的人也不少。但不管是熟人、友人、亲人找他,他都照章办事,绝不从中为自己捞点什么。他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
当上社区民警后,汪勇先后三次有买房的机会,前两次因为凑不够首付款,没买成。第三次,辖区一家单位盖职工家属楼,愿以内部职工价格帮助汪勇解决住房问题,却被汪勇婉言谢绝了。有人对汪勇说:“你真是个死脑筋,你家这么穷,就是不买,转手倒给别人,也能赚个一二十万元,还能改善生活条件。这么好的机会为啥不要?”汪勇却说:“这房子是为单位职工盖的,我又不是职工,要了这个房,就是侵占了职工的利益,我坚决不能要!”后来,组织帮助他解决了住房问题,一家三代才结束了“漂”的历史。
虽然生活清苦,汪勇对需要帮助的人却总是慷慨解囊。2013年4月的一天下午,咸东社区组织群众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汪勇刚好路过现场,没有犹豫就捐了一百元。社区干部对他说,捐款又不是你们单位组织的,可捐可不捐,你经济条件又不好,捐这个钱干啥?汪勇说,“我就是想尽一份心。”2014年8月,他响应号召,为分局一位战友患白血病的女儿捐了400元,之后,他又把组织奖励给自己的5000元送到战友家中。
这些年来,虽然家庭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但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他与群众的水乳交融,使他内心无比快乐与幸福。汪勇平常喜欢唱歌,他把自己的爱好与工作结合了起来,把工作的感悟改编到歌曲中,即自娱自乐,又与辖区的百姓分享。2010年春节社区警民联谊会上,群众感激汪勇为社区平安做的努力,知道汪勇平时喜欢写字,就专门请社区一位书法家为他写了一幅大大的“家”字。汪勇也感恩于群众对他的深情,即兴改编了《父老乡亲》的歌词,唱给了群众:“我工作在咸东社区,到处是我的父老乡亲,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平时对我工作的支持,一声声——叫我警官的名字……”
记者手记
小事见真情
解决居民小孩上学问题、改善辖区单位门口乱停车现象、走访看望空巢老人……当社区民警9年,汪勇所做的工作,都不那么起眼,不那么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一桩桩小事,关系着每个百姓的日常生活,正因为做好了这一件件小事,他成了群众的好兄弟、好亲人。他的耐心、交心、尽心,让百姓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温暖,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
社区民警是社会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汪勇这样的百姓英雄启示我们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人,只要严格要求自己,踏实为民做事,就会有所成就。
“这些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群众的困难,听见了不能装作没听见,看见了不能装作没看见,只要群众有事,我随叫随到,上午能办到的不拖到下午,今天能办的不拖到明天。” 有了这样的决心,有了这样的热情,就会激发出做事的无穷智慧:深入到每一个小区,建立起厚厚的台账,将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小事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做好一件小事或许容易,但每一天每一年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易。正是汪勇9年如一日的坚持,终于赢得群众的爱戴支持,三支数百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就是佐证。人心换人心,当人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还有哪些事情是没法解决,还有哪块“硬骨头”是啃不下来的。
我们唯愿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以汪勇为榜样,互相温暖,共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