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守护文明西安的光荣和梦想

2015-04-17 17:00  兵马俑在线

历经18载的风雨洗礼,西安如愿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个荣誉值得850万西安人民骄傲,更值得850万西安人民用心去

深入实施尚德西安道德实践系统工程、全面启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行动近年来,西安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创文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在创文征途上,留下了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

但创文成功只是一个起点,没有终点。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在市文明委会议上所要求的,要正确认识创文成功的重要意义,始终保持抓创建的气势不松、干劲不减。要总结推广创建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对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不断掀起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市长董军检查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也多次指出,要建立创文长效机制,坚持创建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对于西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守护来之不易的荣誉。

尚德西安 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把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推动并形成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尚德西安道德实践系统工程旨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落细落小落实到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中,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同时,全市完善统一公共信用体系平台,建立了诚信建设制度化例会制度。组织10部门2次集中发布诚信红黑榜、14部门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志愿者已达77万;建设了近100个公益广告主题街道、广场、社区;开设2条公益广告地铁专列和30辆公交专车;全市11215辆出租车全部在车顶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街头公益广告发布全国领先。

如今,走进古城西安的社区、公园、乡村,随处可见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的石刻雕塑、花卉造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益广告牌、LED大屏、文化长廊、善行义举榜等众多永久性宣传设施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新型传播载体已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内外兼修 城市整体环境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西安着力提升城市大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文明进步,全面改善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绽放美丽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魅力。

去年7月起,我市启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行动,为期一年,重点解决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纸屑、闯红灯、乱穿马路、车窗抛物、翻越栏杆、无序乘车、破坏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在公共场所吸烟以及大声喧哗等十种不文明行为。

点亮街灯、增加社区服务设施、统一设置沿街门店门头牌匾从2012年开始,我市从市民反映最强烈的细节问题入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打造西安城区时尚典雅,村镇文明整洁的新形象。

变化显而易见,如今的西安天蓝、水清、树绿、花艳,公共环境、公共秩序更好了,人们相互友善、和谐有加。

文明惠民 文明创建成果百姓共享

不论是深入实施尚德西安道德实践系统工程,还是全面启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行动,都需要全民行动,共同参与。而创建文明城市的每一项成果,最终也惠及市民群众。

深入持久治理交通拥堵,持续改善交通通行状况,努力为市民群众营造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的交通环境。

加快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守护西安人民的后花园。

启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让这块沉寂多年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群众从遗址保护中受益。

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做强主导产业,打造西安经济发展升级版。

加快推进交通枢纽建设,优化路网布局,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我市以创文工作为抓手,把利民惠民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让广大市民明白创建文明城市就是为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舒服、更幸福,调动市民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每一项重点工作的推进,都与普通民众的福祉息息相关,群创群建,使文明创建成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水到渠成,全市人民18年的不懈奋斗结出硕果。

如今,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你常常能看到交通引导员认真制止不文明行为,群防队员 24小时值守,巡警、城管人员维护着公共秩序,环卫工人精心为整个城市装扮文明无处不在,更多默默无闻的市民正为文明创建作着贡献,也享受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

生态先行 文明进程增添亮色

黄土高坡的形象早已远去,如今的西安,乃一座大水大绿的生态新城。山水之城这已是人们对于这座西北城市新的认识和了解。

2012年,当市委、市政府将加快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八水润西安列入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中,城市退黄转绿、由燥变润,市民心中的环保理念也悄然生根,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我们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正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下,逐步变成现实,为西安的文明进程书写下自然生态的一抹绿色。

见山是山 护佑城市绿色屏障

秦岭,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国绿肺,西安的后花园作为西安的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守护一山碧绿,镇守一城安宁,正是西安在建设文明城市中通力践行的一件大事。

为保护秦岭北麓生态与生态功能,西安一直在努力。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这是全国大城市中首次为一座大山而专门设立的地方法规;此外,我市还出台与法规相配套的诸多约束性规划,研究确定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区的四至界限。曾经在城市经济活动压力下日趋紧张的山、城关系,正开始得到修复。

自成立以来,西安市秦岭办围绕保秦岭碧绿,护八水长流、建美丽西安的目标,积极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按照一根绿线穿到底的工作思路,协调各区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市级各职能部门加强管理,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各项整治活动,铁锤治理,查处四乱,有力震慑了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沿山路周边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同时,严格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为主、科学利用、限制开发、恢复生态、生态补偿的原则,积极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沿山路绿化提升、照明、绿道示范、古镇保护、新农村建设、河岸绿廊、农业示范、综合服务区等建设,完成投资22亿元,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旅游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今,在秦岭北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初现。

由绕到润 滋养城市兴旺之脉

在秦岭北坡众多的山谷中,孕育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溪流,滋养着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八水绕长安,其中六条源起秦岭。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水安则城安,水兴则城兴。几千年来,西安这座城市的兴衰随着水的盛与衰演绎着繁华与落寞。八水润西安规划实施后,古城西安与纵横八水故事的新篇章正在谱写。

2013年,八水润西安工程全面启动,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市已启动渭河、灞河等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完成堤防建设318公里,建成了西安湖、仪祉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沙河水街等一大批湖泊湿地,新增生态水面面积6750亩、湿地面积1.46万亩,提前近一年达到三年效果初现规划目标,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

以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名字命名的仪祉湖,占地500亩。沿线打造绿色景观带,使沣河水沿百里供水渠走进昆明池、汉城湖,调蓄水源净化水质。而这仅是八水润西安规划的28湖池之一。随着这些湖泊湿地陆续对外开放,广大市民和游客也多了很多度假、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除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加快湖池湿地建设,近年来,西安市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推进治污工程实施方面也有较大突破。水务部门紧紧围绕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应急备用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建设。2014年11月28日李家河水库实现蓄水,12月18日开始向东南郊水厂注水。

截至2014年底,我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总处理能力190.1万吨/日,2014年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3.5%和76.5%,在住建部全国水污染治理年度考核工作中,西安市连续两年位列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三名。西安市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目标进一步接近。

护山爱水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昔日缺绿少水的华夏故都,如今形成了山在城边,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格局,让更多西安人愈加珍视和守护这份绿色。将城市生态建设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不仅改变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在改变着西安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心中对绿色低碳的追求,体现着城市的成长和市民的成熟。

2014年3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绿色终南环保协会的环保志愿者吴培,和数个高校环保组织的同学们一道,加入了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志愿者活动,在秦岭北麓的祥峪森林公园栽植树苗。从2012年开始,我市每年都组织开展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志愿者活动,两年来,社会各界在秦岭北麓义务植树200余万株。更有难以计数的志愿者和团队加入到秦岭捡拾垃圾的行动中,保护秦岭绿色。

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秘书长张昕,一直致力于保护西安山河的环保事业。由他组织的绿色小超人成长记项目,将生态课程设在渭河滩上,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在环保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污水处理厂,亲手投放寄托着绿色环保梦想的一条条小鱼,并向社会提出拒喝瓶装水,保护母亲河的倡议。一队队宣传绿色环保理念的骑行队伍,正在他们身后驶过渭河大堤

我们与环境是休戚与共的,在城市文明进程中,生态绿色的概念尤其不能缺位。张昕对记者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西安本就苍翠的山、丰沛的河,从此以后,提起西安,人们想到的就不再只是兵马俑、大雁塔这些西安的过往,还会想起西安的绿色,西安的现代,西安人守护绿色的热情和决心。

大水大绿 幸福生活与绿相伴

近年来,我市相继启动实施了大水大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绿化工程,开展了绿满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一系列工作,大幅增加了城市绿量,提升了城市绿化景观,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生态新格局。与此同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市新增了22座公园,城区新增绿地1396.67万平方米,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大树大绿的城市综合绿地系统已初具规模。

等你来看绿

新增22座绿地公园

洨河生态公园坐落于三星厂区南侧,占地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去年开园后逢周末便会迎来无数游客,人们在木栈道、观景台、亲水平台休憩,在河岸边垂钓,园内自行车道上也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骑行者,这座城市滨水生态森林公园已然成为了西安市民新的休闲游玩好去处。

近两年,像洨河生态公园这样的绿地花园在古城遍地开花。在雁塔南路南段航天城中湖公园,记者看到也有不少市民在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区域运动,公园的服务半径涵盖周边两公里的区域;红光路以北占地面积703亩的红光公园,成为了西郊最大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王碧霞奶奶家住高新区云水公园旁,她见证了云水公园的建成给周边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前我们早上晚上都没有一个可以溜达的地方,现在好了,每天早上傍晚,周边小区的业主都会到云水公园,在湖边散步,公园内还设置了座椅、亲水设施,为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让人感到走出家门就进了公园。

记者了解到,2013年至2014年年底,周至沙河公园、乐天公园、临潼鹦鹉湖公园、高新区洨河生态公园、云水公园、户县潭滨公园、阎良滨河公园、曲江新区小峪沟水库河道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翠微小区段、航天基地星河运动公园、红光公园、浐灞桃花潭公园等22座公园建成开放。

与绿做伴

新增绿地1396.7万平方米

推窗见绿,出门观景。西安街道两旁、城区内外等地分布逐渐增多的绿地,不仅给古城营造了更多的绿色空间,也拓宽了市民的休闲活动范围。以前只有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公园里才能见到的景象,现在出门就能看到绿地,特别改造后的环城公园满满都是绿,我们生活的周边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了改善。家住环城南路西段的刘曦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西安还公布了首批永久性绿地名单,将我市已建成的84处公园、143条绿化道路、126个绿地广场纳入首批永久性绿地保护名单。永久性绿地的设立对于西安市民来说,可以说将绿化好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不仅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让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得以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快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植树增绿让抬头有绿色,出门有繁花的生活愿景成为了现实。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市城区新增绿地1396.7万平方米,建设绿地小广场176处,立体绿化279处,绿化城区道路206条,防护林带426.05万平方米。

精细化管理 细节让西安更美丽

美丽源自精细。西安的文明和美丽,来自城市管理的精益求精。从2012年开始,西安从市民反映最强烈的细节问题入手,努力改善着人居环境,提升着城市品位。

牛皮癣清除了 买菜方便了

真不敢相信,家门口能大变样。以前车辆乱停乱放,野广告满天飞。现在成了精细化管理示范街,车辆停放规范有序,沿街无出店占道经营,野广告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每天回家心里都特别敞亮。家住后村西路的市民胡漫影说。

正如市民所说,去年西安在精细化管理中建成了百条标准化管理街,清除了市民家门口的诸多牛皮癣。同时,还通过精细化管理,规范了53个蔬菜早市和44个便民市场,开通了蔬菜直通车服务,将菜市场搬到了小区门口,解决了市民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

家住曲江翠竹园小区的冯燕每天都会光顾小区门口的蔬菜直通车,挑选一些新鲜的蔬菜。蔬菜直通车没开通的时候,我每隔三四天开车去一趟超市,买一大堆菜回来塞冰箱里,吃的时候再拿出来,但总感觉菜蔫蔫的,不新鲜。现在每天下班时在家门口捎点菜回来,又新鲜又便宜。原以为就我们小区门口有这样的服务,没想到离我们不远的春晓苑小区门口也停着一辆蔬菜直通车。看来以后不用再向朋友抱怨住在曲江什么都好,就是买菜不方便了。冯女士开心地说。

据悉,目前蔬菜直通车在西安市有142个常态化网点,每天约销售蔬菜15吨左右。通过提供运输车辆、承包大棚、股权投资等形式,与长安区慧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太白县高山绿色蔬菜营销专业合作社等12个蔬菜、瓜果、菌类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蔬菜直通车货源采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于实行了产销对接,直通车的蔬菜的进价低,普遍比市场价格低10%左右。

出行便捷 无障碍设施人性化

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去年以来,市政部门不仅新修了10座人行天桥,而且还对原有的天桥进行了改良,拆除了原本占用快车道的一些旧桥墩,将旧桥墩恢复为行车道,在道路中央的绿化带内重新修建桥墩架设桥梁,这样等于增加了道路行车面积,无形中提高了人行天桥所在路段的通行速度。

每天上下班要走长安路的市民陈小敏说,以前车子行至西安邮电大学人行天桥、西北政法大学人行天桥和陕师大人行天桥时,由于有桥墩挡着,总觉得道路一下子窄了,碰上高峰期,很容易堵车。拆除了旧桥墩后,等于多出了一个车道,车辆行驶比以前通畅了许多。这样人性化的改造方式,确实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三座人形天桥外,市政部门在去年的精细化工作中,还对长乐东路新医路人行天桥、未央路家乐超市人行天桥、太白南路光华路人行天桥、太白南路电子二路人行天桥等7座人行天桥进行了改造,所有的桥墩不再占用机动车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

除了对人行天桥进行改造外,市政的部门还在全市地下通道设置了盲文和盲道,以方便残疾人朋友出行。为了让这些无障碍设施不成为摆设,还专门邀请了盲哑学校的学生来现场体验,并担任工程验收的评委。

在无障碍设施验收的当天,记者曾采访了西安市盲哑学校的学生吴潇潇,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是一个盲人,除了我的家人外,很少受到其他人的关注,也从没想到,自己能和西安的城市建设扯上关系,但是我今天真的成了西安城市建设的一位参与者,一位评委,而且叔叔们根据我的建议,对钟楼等几座地下通道的盲文标识进行了改善。我敢保证,和我一样的盲人朋友摸到这些标识,一定能顺利地找到出口。

也许对创文的诸多指标来说,盲道的数量、盲文标识的设置只是其中的一个硬条件,但西安的建设者们却尽全力让其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在建设过程中,每一条盲道、每一个标识都邀请盲人朋友来现场体验,确保这些设施能发挥实效,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

缓堵保畅 道路通畅人心舒畅

车辆虽然突飞猛进,但道路拥堵却没有特大城市那么严重,公共交通出行反而越来越便利。这是不少市民近几年来最直观的出行感受。缓堵保畅,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一点一策治堵点 网格化勤务保畅通

2012年,市政府将缓堵保畅工作列入十大惠民工程并制定了交通缓堵三年规划,全方位制定了具体细化的工作措施。

在堵点乱点治理工作中,我市按照一点一策的方式,治理堵点、乱点323处,调整公交站点65 处,变更调整公交线路10条,并相继完成了东门下穿隧道、环城南路下穿隧道等重点工程;在二环沿线等重要点段开展了上百处交通组织优化,并施划变更了交通标线、增设了交通标志和隔离护栏。

同时以两轴一环为重点,加快空中分道标志建设,已完成空中分道标牌的设计,确定106处拟建点位。在片区交通综合改善工作中,先后对劳动路片区等进行了集中改造,缓堵效果明显。

为解决群众停车难,目前已新增路内停车位1606个。并且加大力度治理停车乱问题,重新施划黄道沿禁停路段20条70余公里,新增施划黄道沿禁停路段10条40余公里,取缔占道停车泊位1519个,并在市区主干道上设置了450面禁停交通标志。

为缓解交通压力,我市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全面优化公交专用通行网络,开辟了以钟楼为中心两环四横十纵总长242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全市公交运力较前提高了约15%,相当于新增500辆大型公交车,每天多运30万人次。

网格化勤务建设的推进,有效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依托此建立的交通事故分级处理机制,使65%的警力下到网格。同时加大对轻微交通事故不撤离现场的处罚力度,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局部道路拥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架立交建下穿隧道 修支路完善路网

自缓堵保畅工作实施以来,我市路桥建设也畅通了城市交通主动脉,为市民营造了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作为我市缓堵保畅工作中最大的立交工程,太白路-丈八东路立交工程为三层部分式互通立交,自上而下分别承担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交通,同时设置四条匝道解决丈八路方向左转及唐延路上、下丈八路主线桥交通问题。

因为立交有效地连接了太白路、丈八路、唐延路等三条城市主干道,放行通车后立即成为了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转换节点,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市民出行环境。

环城南路车流量大,早晚高峰拥堵难行,因此南门与环城南路交通综合治理工程备受市民关注。治理后,环城南路上的含光门-朱雀门、南门、文昌门-和平门3处下穿隧道直接穿越7处地面交叉口,使南北向和东西向车辆各行其道。今年4月提前放行通车后,工程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以往拥堵的环城南路一路畅通,通行时间减少了15分钟左右。

3座隧道通车后,不光减少了中轴线经永宁门南北向的通行时间,含光路、朱雀路、文艺路、雁塔路四条南北向主干道出入内城的时间也大幅缩短。加上已通车的玉祥门、东门、太华路等立交,环城路整体通行时间减少15分钟左右,形成了我市快速、立体、便捷的内城路网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完成了东门立交、明光路、凤新路、凤城八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同步实施公园北路、高新六路、电子四路等道路支路建设,使城市主次干道路网更加完善,支路交通更加便捷畅达,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地铁自行车便捷出行 市民交通意识提升

如今,古城市民的出行方式也不再拘泥于开车与公交车,目前我市已规划地铁线路15条,其中1、2号线已投入运营,方便快捷的地铁不仅提升了市民出行效率,还缓解了城市地面交通压力。此外,为打通车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公共自行车建设也如火如荼,1000多个服务点与3万多辆公共自行车,覆盖了整个市区。

在交警和志愿者的宣传、劝导下,感觉大家的交通意识也都提升了,不文明出行行为比以前少多了。的确如市民所反馈,近几年在交警、文明引导员、交通志愿者的引导下,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西师附小五年级学生小浩告诉记者,交警曾经几次来到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道路标志标识,也从真实鲜活的案例中明白了安全出行的意义。小浩说如今不光同学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走斑马线,还会提醒开车的父母遵章行驶,礼让行人、不随意超车变道,为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全站热点
莲湖区物价局学习贯彻区纪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

2015-04-17 15:11阅读

兴隆街办实施“母亲健康工程”暖人心

2015-04-17 09:03阅读

供电临潼公司深化“制度管理年”建设 不断提升管理工作

2015-04-16 15:18阅读

省政府召开第6次常务会议 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

2015-04-15 17:04阅读

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在蓝市人大代表视察蓝田县扶贫开发工作

2015-04-14 17:00阅读

张家堡街道把好“五关”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2015-04-13 19:11阅读

普法大讲堂走进中学校园

2015-04-13 09: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