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市民化及市民教育问题,各地也为此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2012年底,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2013年5月,西安市制定了《西安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雁塔区自2007年以来,就结合农转居工作对市民化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前政策介入,政府兴办新市民学校,社区组织市民各种知识的学习等等,在农转居市民化教育领域前瞻性地做了大量探索尝试工作。2013年,雁塔区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积极开展市民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加快实现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一、城镇化的关键不是建城筑镇,而是化人育人
农转居市民化教育是一个艰巨的化人育人的过程,是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农转居市民化的进程,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层面的制度设计,如户籍、教育、选举、社会保障等权利的获取,使得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权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教育,通过文化内化和教育教化,使得农民真正实现向城市市民的转化,真正完成角色蜕变。农转居市民化,不仅仅意味着居住空间由农村转向城市、身份由农民转向市民,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市民化教育,进行深入的现代城市生活规则的再教育,引导农转居市民摒弃传统生活观念、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提高整体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内生性转变,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二、农转居的化人育人不是通识教育,而是融入教育
从当前农转居的人口群体看,农转居市民所需要的并不是一般教育或通识教育,也不是纯粹的成人继续教育,而是一种人群如何融入另一种人群的融入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在传统教育中前所未有,而且在成人教育中也前所未有,必须以新的教育视角和教育理念加以对待。
第一,从多层次全方位抓融入。农转居市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一要抓好人口素质融入。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为重要,也是农民向市民转化中所有综合素质的基础。二要抓好思想观念融入。包括市场经济观念、平等竞争观念以及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等。三要抓好行为方式融入。在农转居过程中,应引导农民加快转变其原有行为方式。四要抓好权利主体融入。要增强农转居市民的公民意识和市民意识,促使其尽快在角色上转变为城市的主人翁。五要抓好生活质量融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最根本的目的。要让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增强其市民化之后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第二,多管齐下创建融入渠道。一是营造市民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居民在衣食起居中感受城市生活方式。要运用新闻报道、张贴标语、编印资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农转居市民中大力宣传城市生活规范和有关条例、案例,弘扬体现时代精神的人和事,激励新市民积极向上,加快角色转换。二是培育树立一批新市民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发挥感染和教育作用。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联谊活动,增进新旧居民间相互融合,从而消除居民间的心理障碍,增强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增强互动式、参与式教育效果,从而使农转居市民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三、农转居市民化教育不是一时之需,而是百年大计
农转居市民化教育虽然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教育,但在教育的重要意义上却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作用,来不得半点敷衍和急躁,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全方位视角和长效机制。
第一,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农转居市民化教育专项基金。可实行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共担筹措教育基金。针对农转居市民的补偿仍以货币一次性补偿为主的现状,应在补偿款中专门列出用于提升农转居市民化教育的费用,作为村民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专项教育基金,同时,国家和地方再以相关比例予以配套,形成市民化教育专项基金,用以保障农转居市民化教育工作长久落到实处。
第二,政府要发挥好市民化教育的助推功能。在农转居市民化教育中,要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推进教育培训责任的主体意识。农转居市民化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政府宏观指导。政府要通过制定农转居市民化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农转居社区人口的教育和城市化工作,要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导向,调动农转居市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社区要构建市民化教育的新型平台。进行农转居市民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社区这一广阔平台。一是要健全社区管理机构,先期入驻农转居地区,以便尽早筹划居民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工作。二是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并经常进行知识更新,形成过硬的专业素养。三是做好市民化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社区应对内组织、规划好市民教育的时间进度安排,对外招贤纳士,筑巢引凤,当好农转居市民化教育中的重要平台。四是做好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工作。要深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创建社区信息共享、电影放映、社区书屋、社区文化站点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驻地学校应发挥市民化教育的助手作用。充分发挥驻地高校、成人教育以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作用。尽可能利用驻地教育机构的人才、资源、科研、教学等优势,为农转居市民化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科学的方法、模式和路径,通过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下延,与社区职业培训相衔接,通过设立教育机构现有教学设施与场地开放日,为市民化教育提供服务,以弥补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通过多渠道培育、区内外融通、专兼职结合的选聘机制,壮大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为农转居市民化教育储备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