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月娟 通讯员 陈新建
“斌,你最近在西安咋样,找到工作了没?”
“妈,我在西安挺好的,通过参加街道免费烹饪培训班,不仅拿到了厨师资格证,还在金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当上了厨师,您就放心吧!”
……电话那头是身居秦岭大山深处的母亲为儿子操不完的心,电话这头是从镇安来西安务工的青年新市民肖斌给母亲报的平安声。不仅是肖斌,在碑林区东关南街街道辖区生活、工作、居住、打拼的万余名新市民和10个新市民团体都享受到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特意为他们办的“亲情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市民化待遇”的福利,真正让他们在古城西安“有家”、“爱家”、“当家”。
“不论哪里人,来到街道发展都是碑林人!”为了让漂泊在外的新市民能有一个温暖的“家”,三年前,碑林区东关南街街道大胆探索,率先在全区成立了首家新市民服务中心,专门为进城务工的新市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劳动维权等十大服务项目。中心办公面积200平方米,设置对外办事窗口8个,配备工作人员12名,为辖区新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全程化帮扶。在为新市民服务实践中,他们积极实施为民服务制度化、管理服务一站化、关怀服务常态化、人口管理精细化的“四化”机制,编制了《新市民服务手册》,开通了新市民服务热线电话,重点解决新市民群体及其子女在就业、社保、维权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所有通过新市民服务中心进入辖区居住或就业的新市民实施信息化服务管理。
依托新市民服务中心,街道多方联动,着力打造新市民就业基地,他们与辖区100多家用人单位主动对接,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先后开展家政、手工编织、按摩护理等各类技能培训34期,相继举办厨艺、电脑操作等技能操作大赛4期,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22次,参加招聘单位300余家,实现就业1000余人。在着力打造新市民温馨驿站中,他们为辖区458名新市民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0余名育龄妇女办理了生育报销手续,积极开展了“母亲健康工程”,提供免费体检和计生服务,惠及2000多人,协调帮助解决了20余名新市民子女入学问题。
为了真正让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得更有尊严,他们还大力保障新市民充分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政治权利,新市民优秀代表胡广勇光荣当选为碑林区政协委员。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全市首创了镇安新市民创业者协会,为协会提供办公用房,协调成立党支部,开设了党员活动室,积极开展“会员跟党员,党员带会员”活动,先后联络农民工达到2万余人,组织“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2000人次,开展帮扶救助300人次,维权15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2014年7月10日《陕西日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