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经开区成功举办了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两周年建设情况发布会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民营企业发展论坛活动中,经开区发布了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2周年建设发展情况活动介绍了西安经开自贸功能区10个重点创新成果和西安经开自贸功能区9个重点建设平台的有关情况除此之外,经开区与跨境保理、跨境支付、跨境电商机构代表签约共建“经开自贸区跨境贸易基地”合作备忘录吸引了不少关注,来看看经开功能区最近的发展和成绩。
按照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总结评估推广工作制度》的要求,全面掌握自贸试验区两年多来的建设成效,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着眼检视问题和改进工作,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7月15日上午,经开区召开自贸功能区调研评估座谈会。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蔺建文主持会议,省市自贸办相关负责人及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省自贸办介绍了调研评估目的等有关情况;经开区汇报了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经开区相关部门结合《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调研评估西安经开区迎评分工方案》中座谈调研内容的分工介绍了相关情况;会议还进行了座谈交流。
会议指出,经开区将自觉加强自贸试验区压力测试,强化协同配合,凝聚力量,共同推进自贸区建设。
会议强调
1. 要紧紧抓住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大胆试、大胆闯,深度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做好对入区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工作,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流程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 要认真对标省市对经开功能区建设的战略定位,认真总结评估,突出特色重点,扎实完成试点任务,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开经验。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的品质,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不断增强经开功能区发展后劲。
3. 要发挥经开功能区的区位优势,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自贸区政策红利,继续“大胆试、自主改”,持续发力,紧贴企业需求,以改革促创新,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陕西自贸区建设增光添彩。
经开功能区108项改革试点任务,30余项创新案例!
自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西安经开自贸功能区在省、市自贸办的指导帮助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激发区域活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创新试验推进区域加速发展,阶段性完成了108项改革试点任务,促生了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首创业务,形成了30余项创新案例。
西安经开功能区规划面积9.515平方公里,涵盖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0.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构建产融服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经开功能区新增市场主体1970家,其中企业969家(含外资企业16家)。总注册资本422亿元,其中新增企业注册资本410.8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9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34家。
创新激发区域活力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
两年来,形成的30余项创新成果案例中《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荣获“2018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奖;《创新区域性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服务体系促进“民参军”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2项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智慧海关建设助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等3项创新案例获评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税务办审一体化》、《云税贷纳税信用评级贷款》等5项案例拟作为今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同时,《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 以“纳税信用评级贷款”破解自贸区企业融资难题》案例被省商务厅简报第31期(自贸试验区建设动态第32期)专刊刊发。2018年,全年汇编成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改革试点经验暨创新案例篇》,并被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评为“创新案例工作先进单位”。
政务方面
全国首创“365x24”的75项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建成全省首个无人值守的智能政务服务驿站,实现工商、税务、公安、社保40多个事项的自助办理,同时还将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智慧驿站”进行匹配融合,全面提速企业政务服务,在全省政务服务改革中走在前列。
工商方面
形成西北首创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自助服务终端办理营业执照,全省首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程电子化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全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走在前列。
税务方面
全省首创推出了办审一体化、“云税贷”、税银e站、“五区一约一系统”智慧税务服务体系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全省税务服务改革中走在前列。
金融方面
搭建了全省首个出口信用促进平台,首个境外发债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融资租赁公司,完成了全国首单医药制造行业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结算业务。
海关方面
积极打造新一代海关信息系统开展货物分类监管,设计非保税货物进区的新流程,创新监管模式。目前,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企业单项业务通关平均时间由原先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40分钟以内,节约时间30%以上,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一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依托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基础,推进“经开产能”走向国际。其中,陕汽集团、隆基股份、中车永济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十多个国家投资设厂。陕汽集团先后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包括肯尼亚蒙内铁路、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中巴经济走廊、哈萨克光明大道、柬埔寨金港公路、几内亚水电站等项目建设,累计为“一带一路”中资项目提供车辆超过1.7万辆。
另一方面吸引企业“引进来”,促进国际先进制造暨技术转移转化。经开区与世界500强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战略框架协议》,打造“一园两国”产业发展新模式。
经开功能区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正深入推进建设“丝路自贸,开放发展”的“经开样本”。
依托区域经济硬实力推动军民融合纵深发展
1、是以航空、兵器、西北有色院等为核心,积极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两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2、是与中国兵器集团、陕金控合作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全省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目前首期40亿元基金已落地,与西北有色院合作设立的10亿元军民融合基金正在推进。
3、是积极搭建军民融合信息平台,实现大型仪器、公共检测(研发基础)、技术成果等共享服务,已征集在陕企事业单位292台/套大型仪器设备、23个重点实验室纳入共享。
4、是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以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搭建孵化平台。2018年经开区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
围绕产融结合精准化推动金融创新改革试验
1、全国首单医药制造行业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结算业务首次打通了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医药行业融资租赁资产的资金入境通道,为融资租赁行业的再融资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实现了陕西乃至西北资产跨境转让零的突破。
2、经开区税务局与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深化合作、搭建桥梁,将企业涉税信息纳入“小微企业快贷”大数据体系,推出“云税贷”,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已为区内300余户小微企业提供了1.6亿元纯信用贷款。
3、2018年8月16日,经开区管委会与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兴业银行、秦农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全省首家获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专项支持的自贸功能区。
4、陕西海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文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4家融资租赁企业获批陕西自贸区内资试点租赁企业资质。
5、经开自贸功能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长银保理已为国内外5家企业提供32笔总金额3396万元的国际保理服务,正在建设丝路国际保理平台,联合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租赁、基金等机构,打造一站式、国际化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未来,经开功能区将在省、市自贸办的指导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推进“自贸区+高铁新城”产城融合努力形成更多的改革试点经验引领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