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看陕西,陕西航空看西安。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地处西安东北部的西安航空基地(陕西航空经开区)应运而生。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唯一以航空为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空基地以航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硬科技作为创新驱动源,努力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体系,成为西安万亿级工业大走廊的新动能引擎。
聚焦五个核心 构建特色创新驱动体系三角防务成功建设起世界上最大的单缸4万吨大型模锻液压机,解决了我国飞机框梁、发动机盘件、起落架等大中型航空结构件的软骨病问题;博赛科技研制的亚洲最大数控全自动立式旋压机正式投入使用,最大加工直径3.6米,最大旋压力量600吨,极大提高了我国金属旋压制品成型能力;万方铂通热等静压处理中心,引进国内最大热等静压设备,是高性能新型材料生产研发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上述众多一流制造装备的落地,使西安航空基地形成了三压并举的核心装备群,为我国航空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解决了瓶颈难题,形成了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深厚创新积淀。
构建特色创新驱动体系,是西安航空基地实现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基地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认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焦技术、平台、装备、产品、人才五个创新核心,突出新、专、稀、精、优的创新导向,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航空产业创新基地。在西安航空基地,难变形金属部件铸造、发动机精密零件制造、3D打印技术、纳米立方碳化硅、超轻镁锂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等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我国新型自研飞机上得以应用。
与此同时,结合航空产业发展需求,西安航空基地精心布局众创空间平台+实验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园区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新载体矩阵,已建成各类众创空间18个,投入使用面积37.02万平方米。建设了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0个、高性能镁锂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市级工程实验室23个,获得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一批创新名片。各类平台载体注册企业超过350家,先后培育13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昱琛航空、恒锵航空等3家优秀毕业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发展势头良好。
加速军民融合 推进航空全产业链发展立足区域航空资源禀赋条件,西安航空基地加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做足强链、构链、扩链、延链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向航空产业中高端迈进步伐不断加快。
西安航空基地到底如何用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的模式搅动西安优势航空资源的一池春水?强化龙头产业链方面,主要是全力保障重点型号生产。以三角防务为例,为某型飞机配套生产起落架支柱、机身主承力框等重要结构承力件,公司年产值平均增长55%以上。构建民机产业链方面,则是大力实施项目精准培育,以新舟系列飞机研发制造为主线,打造世界知名涡桨支线飞机制造基地。全力推进西飞民机混合所有制改革,带动军工企业转型等。
扩张配套产业链方面,主要精力放在营造协作配套良性生态上。西安航空基地鼓励民营企业为航空央企提供支撑,引进军品取证服务机构等服务机构40余家,帮助50余家企业办理军品认证业务,平均取证时间缩短7个月以上。目前,西安航空基地从事军民融合产业的航空相关企业超过300家,军民融合企业数量占比位居全省各开发区前列。民营企业以自主研发、配套生产、转包合作三种方式涉足航空产业,为完成国家军工任务提供了配套保障。
为延伸服务产业链,西安航空基地深度挖掘航空市场需求,大力培育部附件维修、空地勤人才、专用设备、无人机等航空服务关联企业。从事飞机部附件维修业务的恒锵航空,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金宇航空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维修人才培训机构,中汇航空是西北唯一无人机驾照考试中心、西北唯一无人机教员考试中心。
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已集聚了西安航空产业资源的核心西飞公司、一飞院、试飞院、飞机强度所等全国最大或唯一的航空科研制造机构,铸就了全国独有的集飞机设计、整机制造、试飞鉴定、强度检测、专用装备制造、航空材料制备、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自主完善的航空全产业链条,成为我国现役民用客机和运输机的唯一设计生产地和大中型飞机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
依托这一航空主干链条,有超过1000余家企业落地生根,西安航空基地也形成了极为适宜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