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确认
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涕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我国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97%。
形态特征
SARS病毒呈球形,直径在100nm左右,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所知道的最大的RNA病毒。与其他的冠状病毒一样,SARS病毒包膜上也有排列较宽、形如日冕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冠状病毒的S蛋白是该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和病毒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同时与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cell fusion)有关。M蛋白是一种膜糖蛋白,参与病毒的出芽(budding)和包膜的形成(envelope formation)。N蛋白是一种磷酸蛋白,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参与病毒核酸的合成。HE蛋白仅见于少数几种毒株,可能与某些毒株的血凝特性有关,由于对SARS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刺突蛋白种类及功能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异同尚待研究。中国根据所完成的4株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初步认为该病毒至少含有5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病毒的基质糖M纤突蛋白E2或S,小外壳蛋白E或SM核衣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