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至1927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规模宏大,席卷全国,影响广泛而深远,史称“国民革命”。在这场运动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在大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925年“五卅运动”后,许多原来没有中共组织的地方,都相继建立了组织。这一时期,陕西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中共高陵组织也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迅速掀起了高陵地区的革命高潮。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在渭北各县的建立和发展。渭北革命的摇篮三原相继组织建立的共进社三原分社、渭北青年社等党团外围组织,为渭北各县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群众基础。1925年2月、12月共青团三原特支和中共三原特支相继成立。
1926年6月,从湖南岳云中学毕业回陕的共产党员白文范,受中共三原特支指派,回高陵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秘密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1927年1月,白文范担任高陵县教育局局长。他利用其合法身份,在教育界迅速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2月初,白文范、曹克让、高正中、崔守仁、黄承先、郑毓英、董丛如、桑维藩等8名共产党员在崇皇寺秘密召开会议,成立了高陵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高陵支部。支部建立后,进一步扩大革命宣传,发展壮大组织,协助组建国民党高陵县党部,开展农民运动,发动群众向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进行坚决斗争。
白文范(1903—1928),原名白培章,高陵县崇皇三马白村人。1922年考入陕西省渭北中学,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反对封建礼教。1924年冬随进步教师吴迪恭到湖南岳云中学读书。1925年春加入共青团组织,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6月毕业回陕,受中共三原特支组织指示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月被任命为高陵县教育局局长。从此,他以教育局局长的公开身份,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地下工作。1927年2月初创建中共高陵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3月下旬,高陵县农民协会成立,他和其他党员一起,积极组织农民开展了以抗粮、抗捐、抗税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1927年7月陕西革命形势逆转后,他仍坚持领导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7月被反动当局逮捕,送西安关押。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11月18日与共产党员宋林昌在西安北门外英勇就义。
1924年,白文范在三原县渭北中学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反对封建礼教。同年冬,随进步教师吴迪恭到湖南岳云中学读书。这座位于南岳衡山脚下的岳云中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蕴涵着浓烈的革命气息和进步思想。杨开慧、丁玲、邓华等革命者都曾在这里读书。新文化运动的清风,也开始吹进白文范的心田。一天,他看到一本介绍“白话文范作”的书籍,被那一篇篇如话家常,且又铿锵激越的文章所震撼,便将自己的名字由白培章改为白文范,立志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投身革命。
1927年,中共陕甘区委委员、国民联军驻陕司令部宣传部部长魏野畴有一次到高陵,与白文范见面商谈工作,离开时没有路费,白文范把自家四石荞麦卖了21块现洋,全部交给了魏野畴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白文范同志这种为革命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革命风范至今想起仍让感人至深。
曹克让(1906-1940),字仁川,高陵县张卜张桥村人。l926年于北京大学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中共高陵支部的筹建工作,支部成立后任组织委员。1938年在中部县(今黄陵县)县政府任秘书,期间和中共地方组织保持联系并参加革命活动。
高正中(1906-1947),高陵县湾子张刘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高陵支部成立时任宣传委员。曾任高陵县教育局督学,为高陵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崔守仁(1907-1960),又名崔光亚,高陵县通远官路村人。1926年10月任共青团高陵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高陵支部成立时任农运委员。参与组建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民党高陵县党部,并任县党部书记。1928年任官路小学党支部书记。
郑毓英(1902-1974),又名郑梦澜,高陵县张卜塬郑人。1927年经白文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至1932年4月在高陵县教育局任督学。后从教于临潼雨金一带。
董丛如(1892-1968),又名董树森,高陵县榆楚南银王村人。1926年从陕西第三师范毕业后回高陵县教育局任职。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为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途经高陵进出陕甘宁边区提供掩护和帮助。民国时期曾任高陵县教育局教育科视导员、教育科科长、建教科科长、县初级中学教员。
桑维藩(1902-1983),高陵县崇皇桑家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东街小学党支部书记。解放后历任桑程区区长、高陵县副县长、三原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1926年4月,崔守仁、于廷林等在三原上学的高陵籍学生,积极响应中共三原特支号召,回乡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反围城斗争,10月下旬建立了共青团高陵特别支部。团特支成立后,积极投入到反“围城”、反军阀斗争之中,为高陵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根据中共三大关于“凡没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帮助建立国民党组织”的决定,1927年2月,共产党员白文范、高正中、曹克让、黄承先、崔守仁、董丛如、桑维藩、袁鸿化等以个人的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并帮助组建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民党高陵县党部。崔守仁任县党部书记,白文范任县党部党务委员。从此,高陵党组织以国民党高陵县党部的名义,建立高陵县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把高陵的农民运动推向高潮。1927年6月,从西安中山学院毕业的张策和于廷林,也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高陵县党部工作。
袁鸿化(1909—1943),高陵县湾子关市村人。1924年考入三原县立中学,读书时加入渭北青年社,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任三原县立中学团支部书记。1926年转为共产党员。1927年3月高陵县农民协会成立时被推选为主席。1928年高陵党组织遭破坏后到杨虎城骑兵团做兵运工作,和刘清和、魏志坚、赵启民等建立军中党组织,发展谈国帆等为共产党员。1932至1933年受党指派参加苗家祥游击队,活动于泾阳、三原、淳化一带。l935年2月在陕西镇巴县参加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在三十一军做宣传工作,随军参加长征,数次穿越雪山草地,历尽艰辛到达陕北,经受严峻考验。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三十一军政治宣传部副部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干训团政委等职。1940年3月到北方局党校学习,并担任中共大队支部书记。同年7月结业后任一二九师新四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月,新四旅奉命南下华中,策应新四军作战。1943年担任冀南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同年l0月21日在山东临东战役与日寇激战中牺牲。
袁鸿化烈士作战勇敢,为革命出生入死,流尽最后一滴血。
l941年,日寇集中兵力“扫荡”华北解放区。时任129师新四旅政治部主任的袁鸿化在冀南作战。一次遭遇日寇大“扫荡”,部队被包围。在战情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袁鸿化亲自背着电台和密码率队突围,并告知后边同志说:“我倒下了不要管,赶快背上这个包袱往外冲!”置自己生死于不顾,后终突围成功。l942年冀南战情更加紧张,日寇从华南、华中调来万名兵力,由岗村宁次亲自指挥对冀南平原进行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一次部队被敌包围,袁鸿化又身患重病,发着高烧,仍率部突围。他的战马被打死了,自己也昏倒在麦地里,不省人事。后来等苏醒过来时天已黑了,他爬起来继续前行,途中收拢失散同志,十多天后才与大部队胜利会合。
1943年l0月山东临(清)东战役打响。21日下午,袁鸿化在指挥部队转移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当时任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噩耗传来,妻子周雅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她不顾身怀有孕行走不便,坚持到墓地参加了丈夫袁鸿化的安葬仪式。由于安葬地是敌我交错的区域,不能公开树立墓碑,周雅冒着危险,在几位同志的陪伴下,于第二天晚上又赶到墓地,埋下了一块她自己亲手刻写的上有“鸿化”二字的青砖。10年后的1953年,新中国已经建立,正是凭着这块埋在地下的特殊的“墓碑”,帮助当地人民政府找到了袁鸿化及与其一起遇难的同志的遗骸。政府将这些遗骸后移葬到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英灵得以安息。
宋林昌(1884—1928),又名宋林金,高陵县姬家东城坊村人。高陵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推选为县农民协会委员,负责全县农民运动的组织工作。先后两次参加了党组织开展的斗争劣绅纪桢之的斗争。1927年7月,任东城坊支部书记。1928年8月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11月28日,与白文范在西安北门外英勇就义。
1927年3月下旬,高陵县农民协会成立,推选袁鸿化为主席,宋林昌等人为委员。农协成立后,替穷人着想,为穷人办事,帮穷人打官司,在维护治安、禁烟禁赌、举办夜校、解放妇女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劳苦农民中威信很高,影响很大,深得群众拥护和支持,要求加入农协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反对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县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7年,年仅18岁的袁鸿化被推选为高陵县农民协会主席,他组建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惩办土豪劣绅,替农民打官司,维护农民的利益。当时县上的反动县长以及土豪劣绅们都在背后责骂他是坏蛋”,但由于那时陕西处于革命高潮,旧势力对他也无可奈何。
张策(1911-1999),高陵县崇皇船张村人。1923年考入三原县立中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渭北青年社。1926年末考入西安中山学院。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毕业后受党派遣到国民党高陵县党部工作,投身农民运动。1928年11月高陵党组织遭受破坏后隐蔽、教书、务农。
1932年恢复组织关系转为中共党员,与韩学理等人筹建中共高陵特支,秘密发展党员,为渭北游击队输送战士并购买弹药。同年7-11月,组织发动了三次交农斗争,有力打击了反动当局的嚣张气焰。1933年4月,接任高陵特支书记。
1933年8月高陵党组织遭受破坏后北上参加红二十六军,与刘志丹、习仲勋等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7月任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兼赤安县领导工作。1935年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迫害,在肃反中被捕。出狱后任中央党校白区工作班班主任。
1936年任中共陕甘省委常委兼白区工作部部长,同时任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委员、关中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8年任陕西省委委员兼蒲城中心县委书记。后奉调赴敌后,任中共冀南区党委常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
日寇投降后,奉调进入东北,参加嫩江、东蒙、吉林、松江等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历任嫩江省委常委兼白城子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东蒙工委书记,兴安省副主席、军分区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骑兵纵队政委,吉林省委常委兼吉南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松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松江军区政委。
1952年9月,调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54年冬,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1958年3月,调任陕西省委书记兼西安市委第一书记、西安军分区政委。
1978年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书记。同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曾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
张策同志亲历了我党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起步时期,是从高陵本土走出的一位阅历最丰富,对党赤胆忠心,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高陵早期革命者的杰出代表。他革命资历深、群众威望大,虽身居高位,但对家乡人民十分关心。1958年初,他任陕西省委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第一书记。当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粮食产量的现象在全国比比皆是。他来之前的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高陵县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水利化的县,粮食亩产不断提高,突破400斤(上纲要),粮食生产连续几年丰收,全国闻名。这时也因虚报产量,公粮任务十分繁重,群众交过公粮后所剩无几,最后无粮可吃,苦不堪言。一天,张策来到家乡高陵检查工作,正和县委负责同志在房间谈话,突然从县委院子外面进来五六十农民和村干部。他们在县委院子里大吵大闹,喊道:“没粮食吃我们怎么种地”、“人把牲畜的料都吃完了,牲口卧下也动不了。”看到这种情景,张策同志认真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回到西安向省委写了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高陵的缺粮闹饥荒的问题。不久省委根据实际灾情给高陵下拨了三百万斤粮食,帮助高陵人民渡过了饥荒年。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张策同志对自己要求极严,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即使回到家乡也是这样,几乎不近人情。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中纪委副书记的张策同志回到家乡,县委派专人安排了他的食宿。回乡期间他轻车简从,不惊扰地方,私下走访看望了当年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老党员。临走之际他让县上县上同志将这段时间的食宿费用算一下,打算由自己来结清这笔费用。县上同志心想:改革开放富裕了,人们的生活好多了,老领导回来看望家乡人民,怎能让他自掏腰包呢?不能,坚决不能。但在张策同志的坚决要求下,县上同志再三推阻,无法拒绝,最终还是收下这笔钱。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