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对全域老旧小区进行多轮摸排和意见征求,确定改造小区142个,涉及楼栋499幢、住户13040户,改造总面积11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8.9亿元。
截至目前,82个市考小区完成市级联合验收,136个小区完成竣工验收,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5%以上。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现场会在长安区召开,科技部授予该区长乐小区改造更新工作“精瑞科学技术奖”。
长安区副区长杨永涛表示,今后该区将积极筹备4月初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现场观摩会”,全力推进剩余6个老旧小区改造和线缆落地、竣工验收、市区评估等工作。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已完成改造小区住房维修基金收缴;全力做好社区队伍建设、小区自治组织培育工作;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筹备老旧小区二次升级改造。
【长安经验】
坚持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两手抓
走出一条具有长安特色的“旧改”之路
据长安区副区长杨永涛介绍,2002年长安撤县设区,到2020年城区面积翻了5倍,城区人口从10万激增到100万,城市小区从176个增加到400个,其中“三无”、自建自管、居住率极低小区占到68%,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短板凸显,群众满意度不高。长安区牢牢抓住老旧小区改造这个契机,坚持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两手抓,不做试点、全域改造、一体推进,走出一条具有长安特色的旧改之路。
建立“1+2+4”工作机制引领旧改工作
“1”是在区级、社区和小区层面,分别设立1个“服务居民临时党委”(区委书记任党委书记,区长任党委副书记)、30个“服务居民临时党总支”和400个“服务居民临时党支部”,实现服务居民临时党组织全覆盖,将党的引领延伸到小区末梢,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同时,建立日值班、周走访、月议事、季评估、年述职等制度,夯实老旧小区党员责任,由内而外推进改造工作。
“2”是选派400名机关干部、400名街道干部兼职小区服务长、联系长,建立交流协作机制,通过用脚步丈量老旧小区,到群众身边了解所需所盼,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梳理研究后向群众拿出改造菜单,供小区群众点单,小区平均改造内容达25项。
“4”是由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物业服务者、自治组织共同组建小区管理队伍,协调矛盾、征集民意、加强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软实力。
加强联系服务与居民共商共建
干部居民协作,全员参与整治。改造之初,全区党员干部与小区居民近万人,集中对小区内垃圾、小广告、乱搭乱建等进行整治,前后清理垃圾1万多车、5万余方,拆除煤房1180间、私搭乱建2127处,全区掀起老旧小区改造热潮。
实施拆墙并院,实现空间共享。长安区率先践行“拆墙并院,划点成片”的改造理念,先后拆掉国税小区等17个家属院围墙,合并成5个小区。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围墙过多、道路狭窄、消防通道不畅、无停车位等问题,打通隔离墙,实现真共享。
彻底拆违腾地,优化空间布局。统一对拆煤房、拆菜地、拆违建腾出的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新增了1000多个车位、600余处小花园和微型健身广场,让老旧小区多了几处宽敞亮堂、温馨舒适的“新天地”。
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现场监督,质监站日常监督,工程技术组巡查监督,业务干部驻场监督。同时,我们还邀请小区居民和专业公司对改造完成的工程进行专项抽检,全部合格。
聚焦长效管理为老旧小区升级“软件”
实现物业全覆盖。引进5家信用良好的社会物业企业接管72个“三无”小区;成立国有物业服务公司对12个规模小、收费低、无人接手的小区进行兜底管理。
促进居民自治。组织有条件的小区成立业委会、物管会;对达不到条件的小区,探索成立协治委、推选楼(栋)长。
强化社区建设。增设4个社区,新招100余名社区服务工作者,每月每人增发工资1000元,保障社区服务能力。
完善居民公约。搭建居民协商议事平台,初步形成“小区事业主议,小区事业主管”“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基层治理格局。(信息来源:今朝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