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师展)9月27日,全省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点评会在长安区召开。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韩一兵,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红春,西安市副市长和文全等省市领导出席会议,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以及西安市经开区、长安区等5个区(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一行实地观摩了长安区“两中心一暂存点”:即大件垃圾拆分中心、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和有害垃圾暂存点。
“两中心一暂存点”位于长安区常宁滈河桥下,于 2019 年 9月动工建设,2020 年 5 月 1 日正式运行,主要负责全区大件垃圾破碎和可回收物的分拣工作。
观摩人员在可回收物分拣车间等4个功能操作车间和有害垃圾暂存点,详细了解了“两中心一暂存点”投入使用、垃圾分类流程、末端处理、宣传教育等情况。现场看到,在大件垃圾破碎车间,门板、桌椅、床垫……一个个大型木质废弃家具在庞大的拆分机上依次排开,经过传送带,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变成粉末。可回收分拣车间,工人师傅有序的经过输送带,将报纸、饮料瓶、书刊等可回收物品分拣打包、堆放暂存,准备再生利用。
座谈会上,副市长和文全汇报了西安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孙国权点评了全省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情况。曲江新区、长安区分别作了经验交流。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韩一兵对全省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悉,长安区正在加快创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目前创建工作已经初显成效:
一是完善机制,建立齐抓共管工作模式。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分类办,集中办公。领导小组每周召开调度会,研究推进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街办必须落实属地责任”原则,城管、住建、商务、教育等10个行业主管部门和16个街办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落实。全区建立了周检查、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机制,约谈、处分对工作不重视的领导干部,处罚混投混放和混装混运的企业商户,倒逼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源头管控,做好前端分类。在400个城市小区,利用长安特有的“末梢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架构,由396名处级和科级干部包抓小区,督促物业配齐垃圾分类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定时定点投放;在投放时段,每个投放点至少有1名引导员,有效提升了源头投放准确率。10月底前,计划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7个,校园、大型商超、餐饮企业、景区等行业示范单位46个。年底前,打造出行政中心、文苑北路和书香路3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232个行政村,设置四分收集点,为每户配齐两分垃圾桶,在有条件的村建设垃圾银行和堆肥房。通过“户分类、村收集、街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闭环处理。宁夏、甘肃等地市来长安区交流学习,去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观摩培训会在长安区召开。
三是严格标准,做好中间分运。对有害垃圾,每月11日集中收集,有特殊需要的可电话预约收集。对可回收物,由小区或村组交售区环卫站,统一由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对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属于环卫外包公司拉运的,由专业车辆分开拉运;小区自行拉运的,推行“以桶换桶”做法,区垃圾压缩站进行二次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后再接收,坚决杜绝“先分后混”“混装混运”。
四是加大投入,提高末端处理能力。2019年至今,全区已投资3650万元,新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大件垃圾拆分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和绿化粉碎中心,建成固定压缩站5座,增配二分类垃圾桶9.5万套。今年计划再投资3200万元,新建垃圾压缩站、餐厨垃圾处理厂各1座,提升改造垃圾压缩站4座。截止目前,其他垃圾由2018年底日均780吨降至700吨,实现了减量。新建成的垃圾拆分中心,有效解决了旧沙发、床垫等大件垃圾无法处理的难题。我们还针对区域高校多的实际,组织驻区高校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西安邮电大学餐厨垃圾处理经验,提倡校内餐厨垃圾就地处理。
五是强化宣传,培养分类习惯。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高频次投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把“两中心一暂存点”作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对外开放,多维度、多层面向市民群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工会、团委、妇联、学校形成合力,在企业、高校、家庭和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知识竞赛、宣传宣教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全区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宣讲活动5000余次,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促进市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