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大力实施“三三三”发展思路目标,加快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校地交流合作,校地双方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校地合作成果丰硕。
创新工作模式,校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召开系列校地合作座谈会。召开校地融合座谈会3次,通报校地融合工作情况,征求驻区高校意见建议。召开校地融合推进大会,邀请驻区高校领导参会,通报全区“三三三”发展思路目标和十五项重点工作,广泛动员驻区高校主动参与美好新长安建设。
建立“进高校”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累计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驻区高校20次,其他区领导累计进高校30余次,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累计进高校200余次,主动征求校方意见建议,真心为学校解决难题,积极宣传长安区各项工作部署,为增强校地双方感情、加强校地合作奠定了基础。
建立校地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与驻区高校沟通协商,成立长安大学城校地(校校)融合联席会议总会和校园平安建设、交通保障、文体赛事、创业创新、人才工作、统战群团、基础教育、乡村振兴、“三园”建设、校园规划建设等10个联席会议,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校地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聘请区域和行业发展顾问。与驻区高校积极对接,初步确定聘请9名区域发展顾问和8名行业发展顾问,充分发挥驻区高校人才聚集、知识密集和科教资源丰富优势,为长安区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聚焦高校需求,服务高校水平不断提升。
全力以赴协调解决高校发展难题。想高校之所想、急高校之所急、解高校之所难,为高校累计解决校园周边环境、校区建设等问题59个。合力解决高校共性问题,常宁新区、区城市管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公安长安分局、交警长安大队等部门和驻区高校所在地街道联手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培华学院等10余所高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城市管理、治安管理专项整治,加强高校周边商铺、餐馆、夜市、流动商贩监管,切实保障广大师生食品、人身财产安全。区交通局、区住建局等部门及时修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等5所高校周边道路、人行道,着力优化提升校园周边环境。交通、交警等部门克服困难、转变思路,增设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5所高校校园周边道路测速摄像头、限速装置、交通标志牌、标志线、减速震荡线等设施,严厉打击西安 外国语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8所高校周边“黑车”“黑摩的”非法揽客营运现象,全力做好各驻区高校寒暑假师生离返校交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出行安全。贴心解决高校个性问题。区住建局、区城管局、资源规划长安分局等部门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校门前绿化带进行拓宽改造,校园门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交警长安大队联合区住建局、区城管局、陕西师范大学保卫处等部门对陕西师范大学北门口经常拥堵现象进行深入调研,实施红绿灯及人行道西移改造,彻底解决北门口经常拥堵、车辆乱停乱放、师生出行安全隐患等问题。针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南门口凤林南路某驾校设置驾考路线、长期占用主要干道问题,交警长安大队等部门积极与上级部门和驾校沟通协调,最终顺利迁移驾考路线。区农业农村局、黄良街道等单位对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出行道路何解路进行路面改造和绿化提标施工,切实改善师生出行条件。
千方百计完善大学城软硬件配套设施。加快基础教育建设。加速推进40所新建改建幼儿园、中小学建设,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大学城附属小学、中学,持续增加学位供给,方便驻区高校教职工子女入学。改善医疗服务条件。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合作共建长安区医院;在长安区医院为高校师生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和市政府联合建设长安国际中医医院;推进中陕核中国质子谷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交通便捷水平。及时增设高校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晩间教育专线等线路,对原有公交车辆进行更新换代,增加车次、增强运力、延长运行时间,让广大师生出行更便捷。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实施皂河复兴工程,加快建设长安音乐公园、长安中央公园等31个公园,加快建设滴河10公里生态走廊,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计划,全力优化高校师生居住环境。
持续优化高校师生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大学城创新创业乐园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长安双创中心优势。依托阿里巴巴、百度、猪八戒网等知名入驻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建成众创载体88个、总面积180.8475万平方米,为高校师生创业创新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创新政策宣传,深入开展创业创新系列活动,激发了高校师生创业创新热情。联合驻区高校着力打造“赛事名城”。组织开展长安区迎新春大型交响音乐会、2019长安新丝路交响音乐会、2019“玩野”潮青年文化节、五四国际青年音乐节以及2019长安大学城国际半程马拉松、2019全国棒球锦标赛、2019长安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等17场大型文体赛事活动,通过在高校举办音乐会与棒球赛、让马拉松赛穿越高校,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师生文化生活,提升了长安大学城及驻区高校影响力。全力为高校师生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支持西安外国语大学完成一级综合医院改造建设,多措并举做好驻区高校供电、取暖、用水、用气保障工作。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天然气受道路施工影响暂停供应问题,常宁新区管委会、区住建局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将原计划11月底完成管道接通的任务提前至11月12日完成,确保为20000余名师生提前供暖。
深化互动交流,校地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开展“高校校长进长安”大讲堂活动。充分发挥驻区高校专家学者密集、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邀请多名高校校长、知名专家学者到长安区进行授课,开展“高校校长进长安”大讲堂、高校专家学者大讲堂活动7场,提升了广大领导干部能力水平,在全区乃至全市反响强烈。
加强校地多领域交流合作。区委宣传部在陕西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开展“2019春季媒体进长安?走进长安大学城”活动;区委组织部、团区委等四个部门到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选聘优秀实习生到长安区党政机关见习;区司法局和西北政法大学签署“枫桥经验人民调解长安模式”合作协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区扶贫办与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共建脱贫攻坚大讲堂、产学研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区农业农村局和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区法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长安区法院法官干警教育培训基地”,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与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区委政法委、区协调办等部门深入驻区高校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覆盖宣传工作;区城管局、区协调办等部门深入18所高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和专题培训,助力高校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校园创建工作;郭杜街道与陕师大团委携手共建“小火乐”5点钟公益服务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区检察院、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交通运输局、公安长安分局、交警长安大队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积极与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经校地双方协商,与驻区高校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签约意向,其中,区级层面合作协议14个(其中1个协议已签约),部门层面合作协议25个(其中10个协议已签约)。
推进重点领域深度合作。基础教育领域:积极对接陕西师范大学,加快推进大学城附属小学、中学建设。医疗卫生领域:西安外国语大学与长安医院签署医疗合作协议,着力提升高校师生健康服务水平。脱贫攻坚领域:区扶贫办创新开展消费扶贫,利用师生生活消费、校园餐饮消费等渠道,形成“贫困户+基地(公司、合作社)+高校”消费扶贫链条,帮助群众销售鲜桃万余斤。融媒体领域:区委宣传部联合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共同开发融媒体栏目《长安面对面》,先后播出7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信息技术领域:邀请西安邮电大学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监管研究,助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此外,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在康养民宿、乡村振兴、创业创新、柳青精神传承、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等方面与驻区高校加强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助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力促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全面梳理驻区高校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常宁新区管委会、区投资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高校科教优势,全力推进驻区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区内企业技术转型升级,基本确定6个校企合作项目。
开展区级领导进高校宣讲活动。区委主要领导带头走进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财经大学作《长安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为广大师生宣讲解读“三三三”发展思路目标和十五项重点工作,其他区级领导积极开展进高校宣讲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长安、热爱长安、建设长安。
积极筹备承办第六届“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活动和长安大学城校地融合发展大会。努力办一届精彩、非凡、难忘的校长论坛和发展大会,推动校地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进一步加快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长安区各级各部门将牢固树立“长安发展大学用、大学舞台长安用”的思想,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全力推进校地融合向纵深发展,助力驻区高校“双一流”建设,努力建设美好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