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市长 亢振峰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将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构建“353”产业体系,作为渭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并将渭南工业经济的传统主战场——韩城,定位为全市工业发展的“特长生”,这既是韩城的荣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当下韩城工业面临产业链条单一、链条不长、链条不绿,加之濒临黄河生态相对脆弱,平原川道用地紧张等严峻挑战。“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手抓传统工业升级转型,一手抓新兴产业聚集成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平台承载。加快国家级经开区创建,推动自贸协同创新区、韩河协同产业园建设,构建北部有以“冶金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园区为支撑的经开区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区,南部有以花椒深加工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产业园区。
政策吸引。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构建招商图谱,精准、定向开展招商。继续完善工业、商贸业、金融业和花椒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筑好巢引凤来。着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投资发展环境。
强基培优。大力实施钢铁产业“延链、增链、绿链”工程,充分释放已形成的1500万吨金属制品产能,推动龙钢全流程装备升级,提高科技含量、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企业效益,争取“十四五”末形成1000万吨钢产能和2000万吨的金属制品加工制造产能,构建千亿级钢铁产业集群。加快300万吨焦炭产能置换、红马科技上下游产业延展和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煤焦化工、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三个百亿级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区域固废、余气、余热、风能、光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五十亿级产业基地。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推动以花椒深加工为主导的食品产业尽快形成五十亿级规模。2025年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15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为渭南全市工业倍增提供强大支撑。
生态赋能。对标对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向环境管理、工艺技改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效益,真正实现“采煤不见尘,炼焦不冒烟,炼钢不产渣”的清洁化生产。坚持自然生态、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同步发力,打造高炉下的“花园式”街景,促进全域、全行业和全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五年的努力,当好工业“特长生”,打造区域增长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韩城力量。
优存量 扩增量 争当工业倍增排头兵
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薛清军
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渭南高新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将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争当工业倍增排头兵,着力优存量、扩增量,全力构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今年产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增速30%以上,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为全市工业倍增起好步、带好头。
高质量构建装备制造“三百亿”产业集群。立足中联工程机械产业龙头,持续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中联塔机“分改子”和技能改造,中联重科整机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支持行业龙头北人印机、达刚路机借鉴陕鼓模式,推动“制造+服务”两化融合,两化融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加快厂房建设,不断延链优链强链,五年内将产业配套率由13%提升至40%,配套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时,力促中联农机、三菱农机等品牌装备项目尽快落地,厚植工业倍增基础。
做强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深入研判“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导向,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陕西进平今年将完成3GWh生产线技改,并逐步建成9GWh产能,以陕西进平为代表的三家动力电池产业产能快速释放。10万辆产能的帝亚新能源电动车和乘用车“双轮驱动”已整车下线,市场空间可期。国内行业唯一上市新能源动力总成企业越博动力已落地投产,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全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培育,预期进驻企业300家以上,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同时,着力推进晶澳光伏、长城等品牌项目,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新动能。
着力实施“龙门计划”行动。把资本市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着力培育上市企业。达刚路机今年6月份将实现投产和上市主体迁入高新,总部经济效应凸显。木王科技力争年底挂牌上市,带动关联企业入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时,要制定完善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十四五”期间确保3家,力争达到5家上市企业。
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业倍增的生命线,对标对表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形成投资洼地。持续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践行“企业家功高,纳税人至上”理念,激发企业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创造性开展“容缺+承诺+并联审批”,让高新区成为审批效率最高、服务效果最优的渭南标杆。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擦亮自贸区协同创新区金字招牌,着力构建渭南改革开放新高地。
强力做好要素保障 助力工业倍增计划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 吴峰
作为要素保障的主要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坚决落实工业倍增计划,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保障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聚智空间规划,谋划发展蓝图。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龙头”作用,紧紧围绕渭南“十四五”规划和“三极多中心”发展格局,以及西渭产业联动、“一核四极”产业布局,聚焦三大产业发展目标,统筹全市产业功能定位和资源要素,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合理有序布局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确保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用于工业发展不低于30%,为渭南未来工业发展留足空间。
聚力土地支撑,蓄足发展动能。组建工业倍增计划用地保障专班,坚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全市双统筹原则,对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做到三个优先、三个保障:即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占补平衡指标优先、建设用地报批优先;保障项目及时落地、保障项目及时投资建设、保障项目及时开工竣工。对符合政策的重点项目用地,做到调研分析、提前介入、严格审查、程序简化、跟踪服务、全程监管“六到位”,确保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发展不低于30%,每年工业用地增长不低于30%。
聚焦集约节约,着力挖潜增效。扎实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工作,全面盘活各类存量低效用地;优先保证工业倍增计划确立的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列入省级重大项目库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建设用地上给予专项支持;严把项目用地预审、审批、供地关,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和土地集约程度。
聚心流程再造,优化营商环境。对重点项目实行规划选址、供地和确权登记全流程服务,定期会审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类制定保障方案。积极应对疫情不利影响,探索开展延时服务、错时服务、容缺受理,着力打造事项最简、流程最优、成本最低、服务一流的“至简审批”模式,助力工业倍增,为渭南新时代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推动审批服务便民化 实现企业办事快捷化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 李卫东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持续优化企业办事工作,推动审批服务便民化,实现企业办事快捷化,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竭力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全力推动企业开办“一表申报,一窗出件”。建立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制作、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并行办理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开办“一表申报、一窗出件”,实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为重点企业开通事项办理“全流程跟踪”“绿色通道”服务,为企业营造政务高效、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
加快推进市县两级“一网通办”。加快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建好“陕政通”渭南旗舰店,完善“渭好办”系统功能,确保可办事项不少于100项,200个高频亲民事项“掌上可办”,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
积极对接民生事项“全域通办”。在落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与福州市、镇江市、广州市签订框架协议,实现“跨省通办”;积极与西安市、咸阳市、商洛市等地市对接,签订企业开办等领域跨域通办框架协议。扎实落实省级100项“省内通办”事项办理,梳理100项市县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可办、全市通办”。
扎实推进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在第一批66个全市“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一件事一次办”的受理范围和办理事项,推出第二批100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
创新实施投资项目“容缺+承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项目建设突破年”工作部署和“稳投资稳增长”工作要求,健全项目审批“容缺受理+承诺”机制,实施项目审批会商和审批服务双延伸,推行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帮办”服务,推动重点项目及早落地见效。
(渭南日报记者张伯阳见习记者王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