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全面客观总结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会议要求,要聚焦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扎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此,记者专访了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
记者: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请您谈谈市文化和旅游局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常伟: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为全市“十四五”发展和今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路径。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把深入学习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精神上来。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树牢融合发展主线,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狠抓全域旅游创建、加快旅游发展升温、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和加大文旅市场执法力度等九个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记者: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叫响做实“华山黄河·人文渭南”文化旅游品牌。就本项工作,能否说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安排部署?
常伟: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多彩渭南的实施意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做大做强华山旅游金字招牌,做好华山景区山下留客文章,加快华山文化艺术中心、华山冰雪仙境乐园、喜来登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建设。借助十四届全运会“东风”,推出《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情景式旅游的新模式留住客人,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融入感。二是打造“华山黄河·人文渭南”品牌,持续打造黄河九省产业联盟和戏曲非遗联盟,举办渭南首届黄河文化旅游节、“对话黄河·解读渭南”黄河文化国际论坛。深化提升“风追司马”“华山论剑”等品牌,创新推出“礼祭仓颉”“品味杜康”“拜谒厨祖”系列主题活动,打造黄河中游文化旅游高地。三是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按照“全域渭南、全域景区”理念,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巩固华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韩城、大荔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同时,全面推进临渭、华州、合阳、富平、蒲城、潼关、白水、澄城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5年,70%的县(市、区)完成全域旅游创建任务,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标准。
记者: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扎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请您谈谈,接下来的工作中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常伟: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市委全会安排部署,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渭南市公共文化十四五规划》,开展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提档和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县域内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同时,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四进零距”“一元剧场”“青春之梦”等文化惠民演出。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围绕重大节庆、传统节日举办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再上台阶。此外,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做好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举办黄河流域地市传统戏曲展演等活动。
记者: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请您谈谈,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
常伟:根据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安排部署,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相关工作:一是狠抓全域旅游创建。坚持旅游大环线发展思路,严格落实《渭南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对各县(市、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加快乡村旅游特色镇、旅游重点村等建设,推进“数字+”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景区等资源共享。力争大荔县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定。二是加快旅游发展升温。通过旅游推广宣传平台,利用全国知名旅游新媒体平台策划旅游营销事件或活动,深化旅游宣传推广,加大媒体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拓展客源市场。三是促进文旅产业融合。紧扣“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围绕人民群众旅游消费新期盼新需求,依托优质资源发展全市红色游、乡村游、文创游、购物游、研学游、康养游,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惠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