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12月26日,周六,12时47分,手机微信铃声响起,正在用餐的李军农赶忙拿起看了一眼。随即,他抬头局促地环顾了一下桌前的家人,焦急地说:“‘救助站’在呼唤,我得去医院。”
看着边说边往外走的背影,妻子没有抱怨,赶忙起身递过大衣,对她来说这已是常态……
李军农口中的“救助站”其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站”,而是搭建在手机里的微信群——“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
对一般人来说,微信群也许只是一个社交平台,但在李军农那里,它却被赋予了生命的色彩,成为与死神较量的特殊战场。
这不,刚才的“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群里,渭南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卢新磊紧急求助——
“帮忙看一下该患者的心电图,疑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几小时?”
“胸痛4天,加重12小时,既往有脑出血病史。”
“建议转院,给家属讲明风险,注意转运安全!”
仅仅几十秒后,按照微信群主的提示,卢新磊便与患者及家属商议,决定转院到渭南市中心医院。
那边火速转运患者,这边开启绿色通道——先救治、后收费。
李军农赶到医院时,不仅术前准备工作就绪,连术后住院的床位也已安排妥当。
20分钟后,患者被送至渭南市中心医院,绕过急诊直接送进介入手术室。25分钟后,得到成功救治。
后来,64岁的患者宋宝民(化名)才知道,为自己做手术的,竟是渭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渭南心血管病首席专家李军农和他的团队!而转院、接诊、手术,竟然都是靠一个“微信群”来完成!不用找熟人,没有托关系,一个普通农民在危难之时,得到了市域内顶尖专家团队的救治,宋宝民说:“若不是亲身经历,真不敢相信,我能遇上这样的好事。”
其实,不只是宋宝民。如今,在渭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通过“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微信群对基层急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救治,已成为工作新常态。借助微信群广泛、快捷传播信息的特性,他们开启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为老百姓搭建起了一个隐形的“生命救助站”。
而作为渭南市第一届“十佳医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李军农,无疑是这个“生命救助站”中的灵魂人物。他在渭南心血管领域耕耘35年,1999年由他主刀的渭南首台心脏介入手术获得成功,让渭南这一技术走在了全省前列。此后,他又率先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新技术,填补了渭南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前不久,他还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凶险。其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但只要在短时间内精准地打通血管,救治成功率就会很高。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患者,特别是基层的患者,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有的死在了家里;有的死在了寻诊的路上;有的虽经过救治保住了命,但因心肌受损严重,影响后期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些悲剧让李军农感到十分痛惜。
“咱们市中心医院具备良好的救治能力,应该想方设法让更多的渭南老百姓享受到这种优质的医疗资源。”“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为李军农践行他的医者初心提供了可能。
据此,2019年5月,“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微信群正式上线。李军农团队将市域内各县(市、区)医院心内科医生邀请入群,通过上下联动,第一时间为基层患者提供救治便利。
为确保微信群真正发挥作用,他把微信群管理纳入科室24小时值班制,使用专用手机,要求值班医生对群里发出的信息及时进行回复。群里还公开了科室电话,以便紧急情况下沟通联系。
运行一段时间后,李军农发现,基层很多患者发病时首先选择去社区诊所和村卫生室,得不到诊断或救治后才前往医院,耽搁了不少时间。他们便从患者“入手”,追踪曾经就诊过的诊所和卫生室,将这些医生也邀请入群。慢慢地,在基层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口口相传中,“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微信群不断发展壮大。到现在,这个“联盟”已经开通了7个群,联通了市、县各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中心,部分民办医院、私人诊所的有关医护人员3000多人,在渭南织就了一张心血管疾病救治大网。
记者入群体验了解到,基层医务人员向群里发出的多为心电图,并附有简短的症状描述文字,群主会在第一时间答复。经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便给予用药指导和建议,若确定转诊,便与医生及家属密切沟通,提前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接诊后可绕过急诊,启动医院“先救治、后收费”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送入介入手术室救治。可以说,只要“进入”这个微信群,急性心血管病患者就会得到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三甲医院的无缝式对接服务,从而得到精准快速的诊断和救治。据统计,自建群以来,李军农团队已通过微信群成功救治急性心血管病患者近1600人,救治率达99.6%。
如今,“嘀嘀”“嘀嘀”的微信铃声响起,整个心内科便会忙起来,有人负责联络,帮助办理入院手续;有人开始调试设备,为手术做准备;有人协调床位,做好保障工作……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
“通常情况下,每天通过微信群接收五六名患者,再加上原已收治的患者,不仅是医生,就连我们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很多,大家时刻都处在备战状态,放弃了更多休息时间。”护士长郑燕说,有了微信群后,更忙、更累、责任更大,是团队成员最直观的感受,但每当看到一个又一个生命被成功挽救,大家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在这个虚拟的医疗服务体系里,李军农更是没有半点清闲可言。微信铃声每一次响起,他都会及时关注,遇到复杂心电图或疑难病情,不等值班医生请教,他就会主动指导;即使是一般的治疗,他也依然会全程“紧盯”,直到患者安全康复。他的生活也因此被打乱了,在医院里不能按点吃饭、休息,在家里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急诊“招走”,在手术室里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吃工作餐成了他最轻松的时刻。
“对渭南大部分医疗机构而言,心血管病治疗科室是最近10多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科室,基层多数从业医生专业知识欠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国家级大医院权威科室学习进修。”华州区七五医院内科医生王秦娥说,“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微信群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惑交流的学习平台,现在临床中遇到疑难病例时,大家就会在群里咨询,向群里的专家、老师请教。
记者了解到,在陕西省心内科领域内,“互联网+医疗服务”并不鲜见,但拥有3000多人的微信群,并持续24小时发挥作用的,“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当属第一。
拥抱互联网、用活微信群,“护心人”李军农和他们的“渭南心血管健康联盟”,为渭南区域急性心血管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共同打赢“生死之战”增添了筹码,为新时代“互联网+医疗服务”作出了示范,呵护着渭南人“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