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苹果产业优势 实现民富镇强文化兴
——访宜君县尧生镇党委书记崔卫东
本报记者 张红
尧生镇位于宜君县东部塬区,距县城35公里,辖9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1881户6372人,总面积8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2019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0元。近年来,尧生镇积极发挥苹果产业优势,按照“产业富民、项目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紧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两大机遇,落实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人居环境不断优化、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健康扶贫惠及民生、旅游名片持续打响,努力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尧生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龙头企业(陕果集团)带动产业发展、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模式,建成了千亩高标准双矮密植苹果示范园。与新希望合作的500头生猪育肥厂,年出栏达到1000余头,村集体收入8万多元,带动贫困户28户,分红1.4万元。村级光伏发电站也已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14户,预计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1万元。人居环境方面,水、电、路、讯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文化广场、卫生室、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备,村庄巷道绿化、硬化、亮化全覆盖,“厕所革命”完成改厕总量的80%,建成日处理能力150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个,率先实行“一人一月1元钱,卫生保洁管1年”环境管护机制,并建立了规范的保洁员队伍,实施了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的工作办法。健康扶贫方面,2017年与西安医学院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引入西安医学院及其附属五所三甲医院,面向全镇群众定期开展上门或定点保姆式诊疗服务,让群众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尧生镇加强苹果技术培训,已实现户均一名技术能手,除此之外,加大电商培训力度,建立了以思弥村为基点、辐射全镇9个村的电子商务扶贫中心,尧生果农正由只会种苹果的“一技之长”向既会种又会卖的“多面能手”转变。目前尧生苹果以其个大形正、色艳味浓、肉脆汁多已畅销国内外。
“下一步尧生镇将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丽、和谐、富裕’尧生,抓管理、调结构、提效益,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做优做靓特色产业,推动苹果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记住乡愁、享受安逸’慢生活小镇,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尧生镇党委书记崔卫东满怀信心地说。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阔步向前
——访耀州区董家河镇党委书记张宁
本报记者 程红兰
近年来,耀州区董家河镇坚持“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民营经济扶贫产业园、西北耐物流园、耀瓷文化产业园,以园区龙头企业和现有工业基础为依托,主动对接承接园区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我们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先导,立足于服务保障园区,主要围绕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董家河镇党委书记张宁介绍道。
强化城镇优服务,“城”的基础再完善。迎宾南路顺利建成通车,世纪苑保障房、中心幼儿园、文化中心、鑫昌文体中心、董寨移民搬迁安置点等民生工程顺利建成,煤改电、天燃气入户等惠民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镇域服务配套功能和吸纳能力。
抢抓机遇谋发展,“工”的规模再扩大。镇域内现有中小企业215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不含园区)。2020年,全镇规上企业营业收入16.5亿元(不含园区),固定资产投资任务2.5亿元,完成2.45亿元。招商引资目标额8亿元全部完成。“同时,我镇围绕建材、水泥、石灰、清洁煤产业,建成了凤凰沟新型建材工业区,大力发展环保石灰、石料、水泥、清洁煤等新型工业,沟内含海螺水泥、鑫泰环保石灰在内等10余家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新长廊。”张宁说。
立足传统创特色,“农”的质量再提高。围绕畜牧等优势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养殖业。全镇粮食生产面积1.8万亩,粮食总产量3280吨,规模养殖场7个,生猪存栏8160头,肉羊存栏650只,奶牛存栏400头,蛋鸡存栏23万羽。党家河千亩石榴园、土桥村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米蓉乐锅巴、和丰金银花等特色品牌不断涌现。
培育市场新主体,“商”的成色再添彩。以王家砭运途汽配城为代表,形成了210国道沿线汽车修理及餐饮住宿走廊产业,镇域内有资质的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新增42家。
“我镇将充分立足在全区‘2342’工程中的重要地位,狠抓项目广、工程多、投资大这一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抢抓重点镇建设政策支持、董家河园区建设机遇,努力建设循环经济为本、耀瓷文化为魂、民营经济为基、产城融合为先的实力董家河。”张宁信心满满地说。
“一超四强”让镇域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访印台区印台街道党委书记郭明哲
本报记者 王焕焕
“近年来,印台街道围绕壮大镇域经济,全力打造果业产业、特色种养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工业产业‘一超四强’五大集群,争当镇域经济发展排头兵,2019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1.91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977.1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6万元,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升。”印台区印台街道党委书记郭明哲介绍说。
采访中,郭明哲结合实际情况,畅谈了印台街道打造“一超四强”五大集群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
发展模式求变创新,五大集群发展焕发新动力。通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市场”的农业产业模式,产业主体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一批企业、合作社逐步壮大。同时因村施策,坚持打造“企业(合作社)+工厂(车间)+贫困劳动力”的就地脱贫模式,先后认定柳湾软饼加工厂、前塬村面皮加工厂等5个社区工厂,企业规模、吸纳人数均在全区前列。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五大集群发展引来新凤凰。坚持以“金牌店小二”和“保姆式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英联饲料、生猪产业园等11个项目的环境保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精心谋划线上线下招商活动,2019年以来,签订合同项目16个,涉及资金11.64亿。招商引资项目涵盖工业、物流、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特色开发不断发力,五大集群发展锻造新引擎。注重融入生态、文化、民俗等元素发展乡村旅游,蚕姑庙、姜女祠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初具规模,305省道休闲观光带、姜女祠商贸圈及漆水河沿岸梯次开发,“柳湾软饼”“大陆猪蹄”等特色餐饮品牌日益壮大,川北果蔬市场电商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商贸文旅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五大集群发展增添新保障。有针对性地抓好理论武装、党性教育、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能。建立新形势下考核管理办法,完善“日常考核、观摩评比、述职评议”工作机制,先后开展“讲政治、敢担当、争先锋、树形象”“支部预警、党员评星”等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郭明哲表示,“镇域经济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的关键,接下来,印台街道将凝聚发展合力,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发展、调结构、促转型,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