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了通了,这么多年,这个桥总算修通了,以后去干活就方便多了在汉滨区叶坪镇新厂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畔边,居住在附近的村民纷纷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好消息。8月中旬,一座盼了数年的便民桥以崭新面貌架立在恒河两岸。
桥梁正式通行这天,村民们聚集在桥面上,或摸摸栏杆上的雕花,或用双脚轮番跺一跺,审视的目光从桥头扫到桥尾。这下不怕夏天涨水不得过河了,看看这桥,多结实!桥通了,新厂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家富比谁都乐呵,这都要感谢汉滨区总工会的帮扶,出钱又出力,给我们架好了这座产业桥。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续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节点,就是要严格落实中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把政策沉到底,做好产业发展,做好动态监测,避免边缘户返贫。每周雷打不动的下乡途中,也是汉滨区总工会主席王衍柏带着单位帮扶干部围绕政策方针,深入探讨如何更好稳住帮扶成果,建立牢固帮包措施的求索时刻。
老王,这几天咋样啊,园子里的草都锄了吧?老伴身体好些没有?刚下车,王衍柏一行就直奔中心社区脱贫户王全喜的家中,询问他的近况。今年72岁的王全喜,因家中缺劳力,建档立卡初期被评为贫困户,正当一家人铆足了劲要脱贫的当口,老伴又生了一场大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雪上加霜的窘境。
为了帮助王全喜早日脱贫,汉滨区总工会协同区、镇政府,全方位解决了王全喜一家无房无业的困境,使其顺利摘帽。但让帮扶干部放心不下的是,王全喜的老伴痼疾时常反复,这家人便成了需要重点监测的边缘户。除了继续享受原有的扶贫政策,汉滨区总工会还给王全喜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他除了在园区务工之外,又多了一份收入,避免其再度返贫。
贫困发生率全面清零后,汉滨区总工会毫不松懈,狠抓政策落实,严密监测全镇每个边缘户的动态,补好最后一块短板,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书写在高山深处的生动答卷。
今年以来,汉滨区总工会陆续投入80余万元,对叶坪镇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其中产业作为重头戏,一直牵动着汉滨区总工会帮扶干部的心弦。
除了原有的核桃、花椒、魔芋等传统产业,今年我们还准备投入资金,再发展一个竹笋产业园,周期短,见效快,可持续性强,更有助于老百姓增收致富。在帮扶叶坪镇的5年中,一副副产业新图景在王衍柏的展望中越绘越宽、越描越精。
引进中药材、帮扶草莓园、发展冷水鱼、建设猕猴桃园、打造花椒基地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遍布山乡,福泽每一个叶坪百姓。
汉滨区总工会驻叶坪中心社区第一书记周本革说:从只有几棵野花椒树到现在的300亩产业园,从地里长满杂草到现在挂满果实,我参与见证了叶坪的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全过程,全镇4000多名群众因产业受益、因产业致富。
而事实上,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花椒书记的周本革,在来到叶坪镇之前,已经好多年不曾下地。2017年来到叶坪镇后,他重新穿上草鞋,扎根黄土地,牵头成立合作社,把荒芜的山坡变成了香气氤氲的花椒园,带领群众奔上了致富路。
出钱、出人又出力,汉滨区总工会对叶坪镇的帮扶既全面又深入。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一句庄重的承诺,凝刻出叶坪镇过往今昔的巨大变化,让这个汉滨区最偏远的乡镇褪下旧模样、焕发新光采。
汉滨区总工会深入叶坪山乡村落的帮扶,由外至内,渗透进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民风之变颇为显著。
叶坪镇党委书记白云飞犹记得多年前刚来到叶坪时所经历的场景,村民之间经常起冲突、闹矛盾,干群关系不和谐,上访事件常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穷,生活负累大,加上思想观念落后,人就很容易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
叶坪镇党委、政府从内部开始,以干部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为群众树立榜样,再延伸到群众中,评优秀、表先进,新风吹到千家万户,群众争做道德模范,叶坪类如世外桃源。
汉滨区总工会18位帮扶干部陆续来到叶坪镇驻村后,又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出乡亲们淳善良朴的品格,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激发群众创先争优的活动,一大批可见、可信、可敬、可学的先进模范从群众中涌现,感染并激励着全镇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叶坪镇现在的民风非常好,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都不为过。 叶坪镇人大主席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提起群众如今的精神面貌,言语中满是自豪。
连续多年,叶坪镇都实现了零上访的目标。群众沉默的背后,是干部把所有政策说清楚、所有事情干明白的努力。汉滨区总工会也与当地干群一道,戮力同心,朝着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共同富裕的方向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