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春生 谯胜海)山狭坡陡的西乡县城北街道办四季河村里,身高1.4米的贫困户李涛在寒风中忙碌着。他养的200多只鸡刚出售,转眼又忙着喂养9头猪。32岁的李涛身患低磷软骨症,为治病花费近30万元。在该县开展的扶贫扶志活动中,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办起养鸡场走上勤劳脱贫路。
贫穷不是光荣事,脱贫不能等靠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西乡县从扶志扶智入手,在全市率先成立精神扶贫办公室。办公室由宣传部牵头,17个镇(街道)、14个部门参与,利用独具特色的“一三四三”扶志模式,紧盯整县脱贫目标,围绕25项38个指标,以工作清单方式强势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
该县30多名县级领导结对17个镇、街道,对镇、街道领导进行面对面扶志教育培训;镇、街道领导包抓各贫困村,对贫困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6720名“四支队伍”人员除扶贫工作外,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常态化扶志扶智教育。去年在贫困村举办典型模范巡讲104场、文艺演出149场、电影放映628场,8万多人次贫困群众从观看、聆听中受到了教育,激发起脱贫致富的热情和干劲。
高川镇五星社区76岁贫困户王道同的老伴患间歇性精神病,全家靠他一人支撑。经帮扶,他消除了等靠思想,回家筹钱养了3头猪,平时采茶卖鲜叶,有闲暇就赶到镇香菇园区打零工。去年挣了13000多元,顺利脱贫摘帽,成为勤劳致富典型。近两年,该县表彰脱贫模范1500名,脱贫模范群体形成了强大示范效应,带动大家见贤思齐。
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者则得到批评。大树村一贫困户不爱劳动,别人勤劳他说风凉话,他被亮相村里的后进榜。穿心店村一贫困户一味等靠要、河湾村一贫困户自身懒惰不思干,也都上了后进榜,成为教育广大贫困户树立正确脱贫观的反面典型。
如何将扶贫扶志落地生根,让贫困户入脑入心?该县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2条精神扶贫示范专线。
示范专线围绕扶志扶智,对贫困村地域文化深度挖掘,提炼脱贫攻坚典型经验,达到“寻根铸魂定品牌、影响教化定传承”的初衷。通过深入挖掘梳理,“人文堰口”“工匠杨河”“农耕五丰”“红色私渡”等地域文化品牌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精神扶贫的有效载体。
如今,基本竣工的2条精神扶贫示范线横亘西乡东西,涵盖10个镇办、19个村,实现了串珠成线。贫困户看得懂、弄得清、真喜欢,产生了巨大教育作用。村干部围绕“为什么穷”“穷在哪里”“靠什么脱贫”3个问题与贫困户深入交流。“村民说事”“院坝会”广泛开展,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浓厚氛围。
近两年该县有700多名贫困群众被市县评选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模范,“五讲五知扶志”创新实践入选《陕西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