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见习记者 贾维 记者 吕佳
11月17日,由渭南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大荔专场召开。发布会后,记者团一行来到大荔县官池镇石槽村扶贫产业园参观采访。
石槽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慢,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大,产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如今,却通过探索新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过百万元,实现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这些成就如何取得?记者通过实地了解,找到了答案。
2019年3月,该村两委干部每人筹资2万元,共集资32万元,流转土地380亩,建成了石槽村山药种植扶贫产业园。产业园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经营,先后从异地采回山药种苗和山药豆,种植山药100亩,繁育山药种苗280亩,当年收获山药32万斤,山药种苗3万斤,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迈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也摸索出了产业扶贫的新路径。山药种植扶贫产业园的建设,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25个临时用工岗位,人均增收2500余元。
2020年3月,石槽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先后流转土地730亩,建成了230亩的绿化苗木扶贫产业园和500亩的种植扶贫产业园。绿化苗木扶贫产业园内栽植绿化苗木16000棵,其中械叶树3000棵、法桐5000棵、红叶李4000棵、海素树3000棵、棕树1000棵。吸纳秦玉合等4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为贫困户提供了6个临时用工岗位,人均增收3000余元。种植扶贫产业园内栽植红薯200亩、山药240亩、红萝卜育种60亩。为贫困户提供了12个临时用工岗位,半年人均增收2900余元。
在石槽村产业服务中心,一堆堆裹满泥土清香的红萝卜装箱待发,随后这批新鲜的农产品将乘着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做了新的尝试。”石槽村党支部书记秦中良介绍,2019年7月,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流转了18亩土地,争取扶贫项目资金164万元,启动实施了石槽村产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冷库一座,电商车间1600平方,硬化场地7300平方。
2020年7月,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胡萝卜、大青菜、南瓜、时令水果等600余万斤,有效解决群众农产品销售问题。同时也为贫困户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其中长期用工2名,月工资1500元,临时用工10名,高峰期达20余人,人均可增收3000余元。
在分拣车间,产业园临时工王喜梅正熟练地将清洗完毕的红萝卜装袋称重,靠着在这里打零工,她一天就能赚到140元,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不成问题。说起在这里的工作,王喜梅笑得合不拢嘴。
据悉,该园区在产业园发展方面,积极与北京育正泰公司、中化集团等单位合作,引进种植秦香、长虹等出口型红萝卜优良品种,加快数字农业管理技术推广;在电商物流方面,积极与大荔邮政、西安邮政、拼多多等快递公司、网店协作,建立长期供货渠道。同时尽快启动投资90万元的综合服务大楼建设,注册“苑参”商标,组建科技和营销团队。按照“村支部+产业+电商+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如今的石槽村扶贫产业园正在努力打造新型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