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华州区:改善民生甩掉穷帽子 产业扶贫装满钱袋子

2020-11-17 16:07  渭南日报

改善民生甩掉穷帽子 产业扶贫装满钱袋子

记者 张伯阳 实习生 董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截至2018年底,3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1623户240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020年10月全区剩余贫困人口均已达到退出标准。”11月16日,我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系列新闻发布会华州区专场发布会上,华州区委副书记周家斌掷地有声地说。

坚持常态长效 夯实责任巩固成果

华州区着力完善“上下齐抓、任务明晰、督查有力、问责精准”的责任体系,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组建“八办八组”,推行“双联双包”,形成了10名区委常委包镇、31名区级领导包村、16个市直部门和55个区级部门联村包户、136名第一书记和130名驻村队员下沉一线、3200名干部结对帮扶的全员扶贫格局。通过编制书籍,举办现场授课、讲座研讨、网络培训等活动,细化任务、明确时间,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不断凝聚全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强化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实行清单销号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以督导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同时,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长效机制,紧盯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重点对象,着力构建起了以村民小组长为基础信息员,“四支队伍”实时监测,各镇(街道)和重点行业部门“双线”监测,横向协同、纵向到户、覆盖全区的网格化信息监测体系,不断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为民情怀 着力改善民生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等薄弱环节,贫困村安全住房率、安全饮水率、道路通达率、义务教育和标准化卫生室达标率等多项指标均达到100%。通过全面排查甄别,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485户,易地扶贫搬迁835户2882人,从根本上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使所有贫困户住上了安全房。实施了44个村组供水系统改造提升工程,以贫困村为重点,先后修建通村道路23.3公里,整治“油返砂”道路220公里,打通了群众出行的“必经路”、村地之间的“断头路”、村村之间的“连接路”。

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86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974万元;为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6439份,贷款金额4834.7万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等医保政策全面落实;136个村卫生室均已达标,配备基本医疗药品80种以上;建立了820余人的区镇村三级签约医生服务团队,做到贫困人口“应签尽签”、定期服务,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按照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的原则,全区纳入低保贫困人口10421人,五保贫困人口1190人。针对缺乏劳动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在实施产业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户逐人办理残疾等级鉴定,全区持证残疾人13736人,实现扶残政策上门、康复器具上门,康复知识上门。

坚持产业带动 拓宽增收渠道

“两不愁”的根本在于群众持续增收。华州区着力发展长效产业,全力打好脱贫致富“组合拳”。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中药材、苗木花卉、干杂果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162个,建成社区工厂6个,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瓜坡君朝、赤水小涨、高塘渭华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迦德诚鞋业、金太阳电热电器等社区工厂解决了一批贫困搬迁人员的就业问题。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援助高塘柿村,通过光伏发电、清水莲菜、双拥柿子林等扶贫产业项目,群众年人均纯收入2019年达到1.2万元,由原来的后进村、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区的明星村、示范村。

通过做大生态效益补偿蛋糕、选聘生态护林员等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扶贫。先后为2158户贫困户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金180余万元,为470户贫困户兑付退耕还林补偿金58余万元,实现了45名在岗护林员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完成生态搬迁134户750人;消费扶贫走出新路子,成立了消费扶贫工作专班,坚持区内区外协同、线上线下联动,一体推进消费扶贫。先后认定了33家企业(合作社)57个扶贫产品,在“扶贫832平台”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注册68家,举办了消费扶贫产品购销会,建成了规范运营的专区1个、专馆3个。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围绕全域旅游重点推介扶贫产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扶贫产品直播带货,助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坚持扶智扶志 增强造血功能

华州区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扶贫干部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技术推广员,更是心理辅导员,通过经常性地与贫困群众“拉家常”,隔三差五“走亲戚”,不断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气鼓劲。瓜坡镇君朝村62岁的熊新科老人,由于年纪较大,外出打工岗位少、收入薄,家中妻儿常年患病,在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硬气和勤劳钻研的劲头,种起了大棚蔬菜,探索创新出西红柿拉蔓再培育的新技术,实现了脱贫增收,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致富能手。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缺知识、缺技术的实际问题,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通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助推等扶持活动,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20637人。同时,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农户,开展精准扶贫主题宣讲活动,大力宣传脱贫攻坚重大意义、政策举措、先进典型,广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好项目、好经验、好做法,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贫困户“造血”能动性得到了提升。

全站热点
微聚焦 | 红雁领航 聚力同行 为雁塔打CALL:街道为民服务篇--大雁塔街道

2020-11-17 09:56阅读

泾阳:四举措“筑巢引凤”落实“百企进咸投资兴业”活动

2020-11-16 18:32阅读

北环线项目全面打响“通车冲刺”攻坚战

2020-11-14 16:02阅读

勉县用足用活临时救助政策

2020-11-12 13:06阅读

副区长高少军主持召开解决驻临部队问题专题推进会

2020-11-10 17:22阅读

第一书记代言 土蜂蜜成“香饽饽”

2020-11-09 08:28阅读

三原全面完成村“两委”班子综合研判工作

2020-11-06 12:0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