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金 通讯员 李昱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人民银行铜川中支落实好总分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安排,把总行定点扶贫、金融精准扶贫和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紧抓“五维”打造“五新”,构建起金融助力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基础。
紧抓金融政策落实,打造三农金融工作“新机制”。人民银行铜川中支把落实金融扶贫政策作为工作重要抓手,与地方政府脱贫攻坚规划紧密结合,先后参与制定《铜川市金融扶贫“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推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形成合力,发挥出“1+1>2”的政策效果,形成了“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源配置、产业扶贫担保基金撬动信贷供给、财政贴息补贴降低融资成本、域内外多方合作引入金融活水”的金融精准扶贫格局,探索出金融精准扶贫的“铜川实践”。2016年以来,央行政策工具累计在辖区投放10.91亿元,撬动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投放35.69亿元。
紧抓扶贫产业发展,创新三农金融支持“新模式”。我市金融系统紧抓产业扶贫“牛鼻子”,着力推进“三个一”,引导金融资源向产业扶贫倾斜,有效提高信贷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一是建立“一套风险缓释机制”,人民银行按照“人民银行捐赠、地方政府配套、社会资金补充”的原则,在宜君县和印台区建立2000万元和1800万元的产业扶贫担保基金,有效解决带贫企业抵押担保难题,为地方政府建立县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提供了经验借鉴。二是建立“一个企业名单库”,会同市发改、扶贫、农业等部门,建立产业扶贫融资需求名单,向金融机构推介,对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实时对接、定期监测,通过不断完善名单企业,为银行和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三是搭建“一个银企合作大平台”,围绕全市“3+X”农业特色产业,将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向县区延伸,支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从事苹果种植、生猪养殖等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发展生产。
紧抓农村普惠金融,丰富三农金融工作“新内涵”。人民银行铜川中支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推动宜君县申报成为全国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通过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工程”“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金融知识扫盲工程”等“三个工程”,创新二十余种扶贫信贷产品和“银行+保险+期货+贫困户”扶贫模式,惠农支付服务点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在乡镇全覆盖,打造“六个一”农村普惠金融教育体系,满足了不同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提升了农村人群金融素养。2019年,宜君县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农村普惠金融“宜君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在先行先试的经验基础上,我市目前正在申报全国普惠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
紧抓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三农金融服务“新环境”。人民银行铜川中支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夯实信用基础、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石,“三管齐下”,层层推进,把信用体系建设落到农户个人,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双牵头”作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氛围。二是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评定,对信用良好的乡镇、行政村和农户授牌,提高其贷款授信额度,有效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探索建立信用修复“五步法”,为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脱贫致富意愿的失信贫困户,打通融资渠道,相关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截至9月末,累计为548户失信贫困户开展信用修复,发放贷款2215.9万元。
紧抓金融风险防范,筑牢三农风险防范“新底线”。人民银行铜川中支坚持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两手抓,协调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构建金融风险防控“三级联动”,落实“三个责任”,有效防范扶贫领域金融风险,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提供空间。一是金融监管部门落实监督责任,通过对金融机构开展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全面掌控金融风险状况。二是金融机构落实主体责任,严控贷款实质风险,严控资金用途风险、严控还本付息风险,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监测、识别和处置能力,扶贫小额信贷逾期率保持在0.5%以下,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保持较低水平。三是地方政府落实属地责任,连续三年开展不良贷款清收专项行动,全市不良率,尤其是涉农贷款不良率呈下降趋势。配合宜君县政府和司法部门,建立金融法庭,调动各方力量全力化解县域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