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雷 通讯员 王娟
丰收时节,宜君县苹果主产区尧生镇处处呈现着一派忙碌的景象。果园里,果农正忙着采摘苹果;交易市场里,客商正在与果农商议价格;合作社门前,工人们正在加紧分拣、装箱……尧生镇苹果栽种面积3.8万亩,挂果面积2.3万亩,群众70%的收入都来源于苹果,苹果已经成为尧生人民不折不扣的“脱贫果”“致富果”“幸福果”。
尧生镇车村村民马王锋,望着自家16亩挂满苹果的果树,脸上写满了幸福,“今年的苹果产量稳、品质好,人摘起来也有心劲,预计能卖个好价钱。”近年来,依托苹果产业发展,马王峰家的果园面积从3亩扩大到8亩,再扩大到了今天的16亩,在苹果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马王锋一家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希望。
走进尧生镇思弥村,美丽和谐的景象让人对这个果树掩映中的村庄印象深刻。红檐、白墙、青砖墙裙的院落,整齐划一,风格清丽;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门口;干净清澈的自来水通到了每一户人家;别致开阔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四处飘荡……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宜君县的贫困村之一。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思弥村“两委”班子与村四支队伍紧抓发展机遇,借东风解难题,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思弥村以苹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过去的落后村变成了现在的示范村。
据了解,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思弥村采取村企合作的发展新模式,结合思弥村苹果优生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在该村建设一期500亩、二期450亩的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思弥村民土地流转的收入,同时增加了村民务工收入,而且项目建成见效后的10%产权收益归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与陕果集团合作发展苹果产业,思弥村还建有村级光伏发电和存栏500头的生猪育肥场一个,按照‘合作社+村民+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下一步,我们将以种养结合的模式,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更加红火起来。”思弥村党支部书记郭义平告诉记者。
驱车行走在尧生镇,通村道路上红彤彤的苹果为沿路上的风景增添了色彩,一面面彩绘文化墙格外抢眼,每个村子的文化墙都以“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村民公约等为内容,引导村民文明生活,传递道德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氛围。
傍晚,记者走进思弥村,文化广场上的5个大字“思弥大舞台”十分醒目,舞台上精彩的舞蹈、戏曲、小品等节目正在火热上演,本以为是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前来公益演出,走进询问才得知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员都是思弥村的村民,村民们穿着戏袍、化着戏妆铿锵有力的唱起了秦腔,跳起了舞蹈,绘声绘色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
“我们思弥村有秦腔爱好者10余人,广场舞队员30余人,秧歌队员50余人,每个人都喜欢唱唱跳跳,大家都觉得闲余时间不应该打麻将、吃饭,在文化广场上活动既快乐了自己又锻炼了身体,不管有啥活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参与。”思弥村文化管理员杨改银告诉记者。
在尧生,还有很多村民在务农的同时,将剪纸、农民画等文艺作品向村里年轻人传授着,还有80多岁的老人虽然眼花还依然坚持每天看书,文化氛围浓厚。这些精神文明的载体,在尧生镇传递着鲜活的正能量。
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小康生活,既要产业兴旺,更要丰富精神。如今的尧生镇,产业发展遍地开花,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青瓦白墙下的村落村是整个尧生镇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