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汪鹏)提起城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骞故里·神奇桔乡”,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满载的都是“西北小江南”的美誉。然而“土板墙、七根梁,盖上稻草就是房”,也曾是当地农民居住条件的缩影。
城固地处汉中盆地中部,地形南北长101公里、东西宽42公里,北部为秦岭山区,中部为江河平坝,南部为巴山浅山区;县域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总人口54.3万,是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川陕革命老区县。
双溪镇方家坡村地处该县北部山区,距县城40多公里,是深度贫困村。过去,村基础设施落后,一条通村路两边杂草丛生路面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下雨两腿泥。山高地寒,信息闭塞,种植水稻、小麦、土豆、红薯等农作物是村里大多数家庭全部的收入来源。坡多平地少,地里刨食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打工,年轻人外出闯荡后多数不愿再回来。
生产条件差,产业基础弱,是城固南北山区贫困带的普遍特征。全县272个村(社区),贫困村101个,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157个,贫困人口7.63万。城固毗邻汉中,属汉中副中心城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生态区、汉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守着绿水青山,发展有红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未能变竞争优势,百姓增收难。
与贫困作战,城固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努力:全县上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点,紧紧扭住“村村有产兴业、户户有业增收”目标,着力兴产业、促就业,活消费、强集体,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入合作社、入行业协会、入企业园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现代园区+产业联盟互助”利益链,探索形成企业以“就业带动、流转金支付、入股分红、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合作帮扶”为主的6种典型带贫模式;按照“扶贫产业规模越大、带贫益贫效益越显,各项支持激励力度就越大”的原则制定出台《龙头企业奖补办法》《明星企业扶贫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将市场主体帮扶带动贫困户成效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挂钩,撬动多方社会力量投入产业扶贫中,引导全县各类经营主体投身产业扶贫主战场,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能在一个或者多个产业链上分享“红利”。如今,方家坡村不仅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还被评为市级“脱贫攻坚先进村”。车行方家坡,青山如黛,成片鲜艳夺目的高杆月季、文化长廊映入眼帘,观光凉亭、高标准兰花科技观光园、崭新的移民搬迁楼房与远处的高山河流相互呼应,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截至2019年底,该县流转土地17.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04个、现代农业园区38个、家庭农场217个;汉江以北丘陵坡地23万亩柑橘产业带、沿“一江五河”4.8万亩猕猴桃产业带、沿汉江两岸9万亩元胡产业带、南部山区12万亩茶产业带、平川地区19万亩蔬菜产业带,大鲵、中药材、羊肚菌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遍布其间,实现了特色产业在该县的全覆盖,产业规模和农业产值均居省、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