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三版)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基础、有分红、有典型。全市359个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4.8万余人,集体资产51.2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6.83亿元,资源性资产286.47万亩。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302个村实现经营收益8217万元,263个村对3785万元的经营收益进行分红,92471人得到了分红收入。形成了城中村“北街模式”、城郊村“王家砭模式”、宜君县生猪代养“五个一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形式。
(三)社区农场已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已创办45个(耀州区20个、王益区8个、印台区8个、宜君县6个、新区3个),同时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社区农场,宜君县偏桥村联合5个村办起生猪育肥场,印台区北神沟村的养猪场,王益区罗寨村的金丝皇菊基地,耀州区铁龙村仓术种植基地,新区长命村的养牛场等等。还有许多村近年来在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流转土地种植苹果、樱桃、金银花等,办起养殖场养猪、养鸡、养兔等,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存在问题
家庭农场发展方面主要是前多年政策支持不够、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服务能力弱,技术人员、机械设备不足,能承担社会化服务项目的不多。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是项目选择难、缺人才缺资金,经营质量不高、带贫益贫能力不足,特别是截至6月底还有57个“空壳村”(耀州区26个、印台区19个、宜君县12个)。
三、下一步工作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村集体经济是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近期,我市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支持社区农场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铜政办发〔2020〕25号)、《关于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铜农工办发〔2020〕8号)、《铜川市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铜农工组发〔2020〕5号)等一系列支持文件,从财政奖补、金融保险、用地保障、项目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要按照“农户主体、规模适度、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示范引领”原则,积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到2022年底,全市家庭农场达到1100家以上,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60%以上。各区县要进一步细化举措、简化程序,全力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补贴资金;要结合各自实际合理确定家庭农场规模,将符合条件的专业大户、规模经营户尽快录入家庭农场名录库;要指导支持家庭农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增强服务能力,积极创建市级、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并由点及面,积极争创家庭农场示范区县;同时要注重挖掘整理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树立一批典型,让农民群众照着学、跟着干。
(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各区县要以规范提升为重点,以示范引领为方向,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的,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带动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要大力开展示范社创建,定期表彰奖励优秀农民合作社,支持宜君县创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合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扩大服务领域。到2022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包括联合社)稳定在3000家,区县级以上示范社300家,农户入社率达到70%以上。今后,中、省社会化服务项目逐年增加,扶持的对象主要是县级以上示范社,各区县要尽快扶持提升一批示范社,做好中、省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工作。
(三)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办创办社区农场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组织部门要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选准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各项奖励支持资金和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切实履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指导、监督和培训职责;各相关部门要找准在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密切配合、无缝衔接,共同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区县党委、政府要重点针对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建立区县领导班子成员联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市区县相关单位结对的包抓机制;要认真分析区域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条件、镇情村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宜,精心编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整合项目资金,制定实施方案;要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配齐人员,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机制,全面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切实履行农村经营管理职能,结合区域实际帮助每个村编制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并督促推进。今年市政府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镇域(村级)经济发展以及“五强镇”“十强村”的主要评价监测指标,各区县要按照《铜川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监测评价办法(试行)》要求,认真做好监测评价工作,通过树立标杆、典型示范,表彰先进、激励全市,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和镇域经济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