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小麦贮存管理。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婕/摄
夏日,走进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青翠吐穗的玉米田地一望无际,满目金黄的小麦粮仓沁人心脾薛军峰和工友们正拿着耙子翻晒着地上的麦粒,金色的阳光洒在院落,折射出一道幸福的光芒。
薛军峰是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人,因自己和两个儿子均身有残疾,让一户七口之家的他们只能靠种地谋生,生活非常艰辛。我把家里的7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能赚7000元。再加上我在这里务工,去年一年我们家挣了4万多块钱,收入稳定了,生活也变好了。薛军峰欣慰地说。
像薛军峰这样进行土地流转,是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最主要的扶贫帮扶方式。成立于2014年的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10人,成员出资总额1000万元,主要种植有机小麦、玉米、大蒜、金银花等农作物。近年来,合作社按照市、县工商联的统一部署,积极投入到万企帮万村活动之中,与贫困村、贫困户搭建合作平台,建立长期帮扶关系。目前,合作社在武功县已流转土地18030亩,每年贫困户地租收入76万元,辐射带动1.44万人从事粮食种植。
来合作社务工的基本都是附近的贫困户。到农忙时节,会有三四百户贫困户来这里务工,到小麦收获季节,也会有100多户贫困户前来务工。合作社负责人徐水利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希望流转土地达到3到5万亩。同时除了土地流转,资金入股,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免费耕种收,提供技能技术培训等也是我们现有的帮扶方式。我们希望以合作社为基础,以更多的方式促增收,为产业扶贫工作献出一份力。
近年来,武功县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扶贫。对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该县按照自愿原则,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到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好、群众认可的新型经营主体,多渠道为群众增加收入。如今,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运作,已让群众尝到了利益共享的甜头,成为了武功产业扶贫路上的助推器。
目前,武功县已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467万元,大力发展3+X产业体系,推行五自一批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使中长期扶贫产业项目覆盖率达到100%,构建了主导产业提增收、新兴产业促增收、传统产业稳增收的产业扶贫增收新格局。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婕 高依 实习记者:郜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