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欣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卸下负担,顺利进入大学安心读书。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来一定要帮助家里摆脱困境,更要回报社会。”7月31日,看到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入户家访,家住耀州区小丘镇小丘村的陕西理工大学学生小左(化名)感动不已。
小左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父母身体都不好,全家人就靠种10余亩小麦生活,年收入四五千元。2019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面对数千元的学费家人一筹莫展。后来,耀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动联系到小左,帮助小左陆续获得碧桂园贫困学生资助3000元,“泛海助学行动”5000元资助,加上高校资助6000元,2019年小左共获得学生资助14000元。再加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000元,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保障。今年暑假,他在镇上一家托管机构给学生们补课,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通过学生资助,小左心中重燃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16岁的亮亮(化名)是耀州区锦阳公学一名高一学生,家里的生活靠妈妈每天卖豆浆和在泡馍店里打工来维持,母子俩的日子过得颇为艰辛。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耀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他办理了“一免一助”,即免学费一年700元,享受国家助学金一年2500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价格补贴一月30元;从去年至今,他共享受到国家资助3500元。7月31日,见到入户走访的市、区两级学生资助工作人员时,亮亮的妈妈宋亚珍不住地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娃享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福了,让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娃娃要有出息,好好念书是唯一的出路。”
耀州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在脱贫攻坚、资助育人的道路上,为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构建起了“建立网络、健全制度,宣传政策、春风化雨,数据立库、动态管理,分类施策、不落一人,凝聚合力、强化资助,用情用力、资助育人”六步走的资助育人新模式,有效实现精准资助、精心育人、呵护成长的教育扶贫目的,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了根基。2016-2019年,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471人次,资助金额达2456.925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660人次,贷款金额5123.565万元;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3775人次,投入资金2400.675万元。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完善资助程序,规范资助过程序,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及时资助,学生资助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建立起从学前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市政府出台了《铜川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办法》,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全市累计拨付各类学生资助资金9997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6万人次,市县共筹集资金858.7万元(其中市级500万元、区县358.7万元)资助新录取的二本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409名。先后组织实施了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工作资助1614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交通费和短期生活费93.05万元、“泛海助学行动”项目资助被录取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366名183万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976人次1.86亿元。
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赵雅玲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强力推进教育脱贫,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从幼儿到大学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通过政府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好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为我市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