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一鹏
熊百现今年63岁了,可从外表上却很难看的出来。他的皮肤黝黑里透着点红,这是长期在田间劳作暴晒留下的痕迹,身材有些瘦小,但露出来的肌肉看上去却很结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见到他的时候,是7月14日的上午11点,他正华州区瓜坡镇君朝村农园区的自家的大棚里,摆弄着脆瓜苗。
“十二点,我请的人就来了。扎扎实实干一天,两个棚,4000苗子今天之内也就种下了。”他一边把分好的瓜苗摆放整齐,一边笑着说:“到了中秋,这瓜也熟啦,要是价格合适,咱这一年的花销就都有啦。“
要知道,四年前的时候,熊百现还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户。穷到啥程度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块钱的豆腐都买不起。”因为穷,老婆和他离了婚,剩下双目失明的老娘和一个女儿相依为命。
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几年时间,靠着大棚,熊百现不仅实现了脱贫,还在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快。
“这几年下来,也就赚个十几万块钱吧。”说起这话的时候,熊百现脸上的那股子骄傲表现的非常明显。
熊百现赶上了好时候。
最近几年,华州区以打造陕西农副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基地为目标,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菜畜果”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蔬菜为主导,畜牧养殖为重点,时令水果和干杂果为补充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而这,可以说为华州区农业产业的健康兴旺发展定下了基调。而从2016年至今,华州区152个产业扶贫项目共计带动贫困户22769户、自主到户产业8905户,产业扶贫实现了“全覆盖”。
同时,华州区还不断强化经营主体培育,截至2019年,全区共发展各类园区、规模场521个,其中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9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3个,市级标准化养殖场15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8个,家庭农场138个,培育电商平台9个。不仅如此,华州区还深入开展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实现了产业技术能力提升“全覆盖”。
有了产业又有了销路和技术,群众的钱袋子自然也鼓了起来。而熊百现正是搭上了这班“顺风车”。2016年,在村里的帮助和扶持下,他经办起了一座大棚,靠着这座大棚,熊百现摆脱了贫困。
可在熊百现看来,光有“顺风车”也是不行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干,才能走上幸福的道路。”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地上挖出一个浅浅的坑,然后小心的把一株脆瓜苗放进坑里,再用土轻轻的把坑填起来。“填的时候一定要轻,不能使劲压土,不然,这苗子就坏了,这就是技术,不懂就要吃亏呢。”熊百现说。
去年,熊百现又承包了一座大棚。“多一个棚,多一倍的精力,就必须要勤劳。这个家里我是家长,我不干,孩子怎么看我?”熊百现说着,又种下了一株瓜苗。
“前几天我又买了辆三轮车,赚了钱就要花,要让钱生钱。”熊百现的脸上又出现了那种骄傲。
“天道酬勤,只要你勤劳,这日子就能一天比一天好。”熊百现说。
他还说,等到中秋脆瓜成熟的时候,要邀请我们去吃瓜。
你,要不要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