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目前,我市未脱贫人口2594人,经排查50人已死亡,2475人已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其中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及孤儿保障范围的占比为97.2%,弱无劳动能力的未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供养范围的占比为98.5%。全市59名脱贫监测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46人,全市206名边缘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168人。市卫健委今年计划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年轻优秀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目前首批30名本科以上学历、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二级以上医院执业医师已经奔赴17个乡镇卫生院89个村卫生室进行帮扶带教。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盛夏时节,走入王益区王益街道办军台岭村,环境整洁,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沿着村道拾级而上,路旁新植的松柏、质朴的文化墙、宽敞的休闲广场,闲暇的村民坐在亭子里谈说着当下的幸福生活。
“这几年村上建设红色军台岭3A级景区,大力建设美丽乡村,道路硬化了,路灯多了,厕所干净了,新建了文化广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村民素质不断提升,大家也都自觉维护村容村貌。”村民梁军洲感慨地说。
军台岭村的变化只是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2019年,我市编制了《铜川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任务清单》,着力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实施完成贫困区和非贫困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8个,全市359个行政村安全饮水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实施完成通村公路“油返砂”7条,11个非贫困村通组路硬化工程全部建成。“两房”建设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4590户,入住率100%,腾退4104户,腾退率100%,旧宅拆除3537户,拆除率97.87%;1354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于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的笑容更多了。
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管力度,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工程成果,计划改善农村公路100公里,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统筹实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巩固提升20个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特色传统村落创建工作。统筹农村田园风貌和地域文化保护,全面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让农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涉农资金“绿色贷款”发力 激活乡村产业“造血”功能
今年45岁的周良臣是宜君县湫沟村村民,去年他想对自家11亩苹果园进行改造。“我家果园都是老品种,果子销路不好,卖不上价。我就想改良成矮化密植的新品种。”周良臣说。足不出村,周良臣就顺利办理了一笔5万元的贷款用于改造果园。
这得益于湫沟村建立的“双基联动”站,村委会主任田金义也是“联络员”。“过去村民办贷款,得去县城信用社申请,信用社再派人来实地考察。一来一去时间长、效率低。2017年村里建了‘双基联动’站,全村241户村民需要贷款只需要来村委会申请,村委会进行初步审查,网上就可发放贷款,有需要信用联社再来人查看。这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也让群众少跑了路。”田金义说。
湫沟村贷款办理记录显示,2016年以前,村里贷款量约为300万元,2019年贷款量达到56笔761万元。“过去村民外出打工多,产业发展少,贷款需求量也相对较少。现在,农业优惠政策多,加上贷款更方便,不用为资金投入发愁,许多村民都返回发展产业。”田金义说。
有了惠农贷款支撑,湫沟村不仅建起了养羊场、菌棒加工厂、环保砖厂,还发展上千亩的苹果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产业发展,湫沟村27户贫困户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
2019年,市县两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8亿元,拨付中省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69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8.1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423笔2.19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
2020年,市财政局多措并举,加大对贫困区(县)2020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指导力度,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短板和扶贫产业发展项目为资金支持重点,聚集财力、精准发力,切实提高涉农整合资金使用效益,全市各贫困区县计划整合涉农资金71354万元,其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4799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23362万元。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需奋勇。有坚强的政策保障、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精干的工作力量,有各部门、各行业的辛勤付出和密切配合,我们一定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收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