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4点多,我和媳妇就起床了,和面、蒸馍……9点,骑着三轮电动车走街串巷地卖馍,啥时候卖完啥时候回家,然后接着准备第二天的事情,一天下来,晚上9点多才能休息。这就是我往常的生活。最近,因为疫情的缘故,生意受影响,偶尔出去送送馍,在家时,便提升一下蒸馍的技术。
为了让我早日脱贫,帮扶干部乔雅静、村干部等帮扶人员,不知道往我家跑了多少回,帮我扎后院围墙,跟我商量学技术、出门务工等。后来,我终于下定决心学习蒸馍,帮扶干部便帮我联系学习技术的地方、帮我办手续……我自己也是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蒸馍的技术,直到能把握住碱与面的配比,把纯碱面馍蒸好,使口感与色泽达到最佳程度。
馍店慢慢开起来了。最初,买的不多,我和媳妇就通过快手、朋友圈、走街串巷等方式增加销量,吸引新的顾客,同时继续努力蒸出更好的馒头,赢得更多的回头客。慢慢地,我自己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人变得更加精神了,也有了干劲,一切都越来越好。
最近都在抗击疫情,在村上检查点,我看到值班人员很辛苦,也想报名当志愿者,结果人员已满。前几天,我和媳妇烙了些煎饼给送给值班人员,也想为大家做点事,回报村上。
现在,我就希望疫情赶紧过去,我的馍店也早点运行起来,蒸出更好的馍,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安全的纯碱面馍。我相信,只要我和媳妇好好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新区咸丰街道办任家庄村民杨增丁讲述
本报记者 张卫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