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晓
一年磨破三双皮鞋,日均户外工作十几个小时,他是群众口中亲切的“孟班长”,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车后备箱常备着饼干,时刻准备加班;口袋中装着胃药,随时应对病痛。他是同事们眼中严肃的“老班长”,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九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里雨里,交警支队临渭大队三中队渭清班班长孟雄彬,是渭清路与东风大街十字不变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对工作恪尽职守的“老班长”
1972年出生的孟雄彬,在2008年转业后来到临渭区公安交警队伍。尽管已退伍,但军人本色不改,孟雄彬在工作中继续保持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就成了班组里的班长,同事们亲切的称他“老班长”“孟班长”。
在事故中队时,经孟雄彬手处理的案子,件件都被他办成“铁案”。
让同事们记忆最深刻的是2014年的春节前夕,临渭区一个乡镇,深夜突发交通事故,致两死两伤,但肇事车辆逃逸。
看到原本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瞬间支离破碎,孟雄彬亲眼目睹了受害者家属伤心欲绝的场景,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破案,给这家人一个交代。
但由于事故发生在深夜,目击证人及现场可用的线索都寥寥无几,案件侦破一度陷入僵局。按照分工,孟雄彬和同事王刚山一起查找外围证据,在摸排到一家车辆销售企业时,注意到企业主管在谈话时心神不定,孟雄彬更加留心观察。后经抽丝剥茧、仔细排查,终于发现了肇事车辆就出自这家销售企业,并顺藤摸瓜找到了肇事司机,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受害者家属感激地无语言表。
“车祸发生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作为交警,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受害者真相,给家属以补偿!”孟雄彬说,“能为受害人多挽回一些损失,多为社会做一些公平、正义的事,这是我们的职责!”
对群众和气友善的“老班长”
作为基层民警,工作面对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在闫村中队担任四班班长期间,孟雄彬带领他的“铁四班”与辖区老百姓处成了亲密的“老伙计”。
四班管辖的站北路是渭南火车站所在地,平时车多人多,车辆随意停放、行人乱走机动车道等行为,致使周边交通混乱复杂、车辆通行缓慢,周围群众苦不堪言。
孟雄彬在该路段担任路长后,经观察了解,研究执勤办法后,向大队建议施划禁令标线、安装标志、增加限时车位,以缓解此路段的交通压力。
与此同时,作为班长,孟雄彬带领全班人员循环巡逻,发现一起违法行为,纠正教育一次,通过讲道理、讲原则的方式方法,并让群众把文明道路规则宣传给亲朋好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站北路的乱象基本杜绝,交通秩序较之前有了明显好转,呈现出文明畅通的良好交通环境。
在执勤期间,孟雄彬班组的岗亭内常备着热水,只要群众需要,他总是热情地招呼“热水烧好了,你自己倒,我这还有茶叶,给你也来些吧!”
周边群众都说,“是孟班长和他的同事,改善了我们的出现环境,也让第一次到渭南的外地人,一下火车就感受到渭南交警的热情!”
对同事真诚热情的“老班长”
周红军是和孟雄彬在一起工作了两年的“黄金搭档”,说起他们“共事的日子”,周红军如数家珍。
“那一年在韩马小学跟前值班,一个小男孩走丢了,咱俩直接把娃送到他们小区门口,打电话叫他妈下楼来接,家属感激地给咱送了两箱水,咱一口没喝,都送给周围的环卫工……”
“2018年下大雪,在火车站执勤,好多车卡在半坡,上不来下不去,咱俩一辆一辆往上推,推了整整一天,后来热得全身冒汗,快累瘫了……”
“那天晚上本来都下班了,突然接到110指派,让咱护送一个脑梗病人到医院,咱从塬上把病人送到医院只用了十分钟,病人不但命保住了,连一点后遗症都没有!”
……
说起这位老搭档,周红军赞不绝口,直到现在还在感慨,如果不是“老班长”调走,他们也许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
在韩马三岔口执勤点,孟雄彬和班里的同事坚守了近五个月,每天都连续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一会;喝了,就到路边商店借点水;轮换吃饭时,孟雄彬总是主动留下,让大伙先去吃热饭,自己随后再去。
“我们孟班长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渭清班,孟雄彬手下是5个年龄相仿的“90后”,提到他们的“孟班长”,小伙子们个个竖起大拇指。
由于年轻气盛,张世杰有次在处理违章时与当事人发生冲突,已经下了班的班长孟雄彬了解到情况后,又匆忙赶来调节、安抚;陈凡的母亲不小心摔伤了腿,但因为岗位需求,他又不好意思请假,班长孟雄彬自己去陈凡家里看望了老人,又替他“顶了班”,让陈凡回家照顾母亲;郭科拦截无照驾驶摩托车,摩托车突然逃逸,班长孟雄彬抢先一步冲上前拦截,结果腿被大面积烧伤,直到现在腿上的伤痕还清晰可见……
“为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并监督我们的执法行为,请您出示驾驶证、行驶证。”车水马龙中,孟雄彬走向一辆违法车辆,一次次敬礼、表明身份,直到驾驶员愿意接受检查。
据统计,一年下来,孟雄彬累计巡逻辖区道路2万多公里、处理一般违法行为8000多起、发送整改通知书130余份、完成各类执勤任务3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