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郑直
“叔,这几天身体好着呢吧?”
“只要看到你,啥都好啦!”
12月19日,懒洋洋的太阳悬挂在天空,无力地抛洒下道道光芒,依然驱走不了笼罩在大地上的丝丝寒意。而在临渭区下邽镇杨公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临渭区周家卫生院医生李琳一句问候的话语,让小院的主人韩先子的心里暖烘烘的。
定期上门服务
“把我们家的门槛都快‘踩烂’了!”笑谈中,韩先子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早已记不清李琳来自己家到底有多少回了。在他的记忆中,当自己的身体“么麻哒”的时候,李琳和他的同事每周至少来一次,当身体“不美气”的时候,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不出半个小时,他们准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今年已81岁高龄的韩先子因患脉管炎,数十年前左腿截肢。饱受疾病折磨的同时,家里也少了一个干农活的壮劳力。多年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补贴家用。岁月流逝人渐老,近年来,年事已高的韩先子和老伴时不时地被多种老年病困扰着,今天头疼,明天脑热,后天胃疼,把老两口折腾得够呛。自健康扶贫工作开展后,周家卫生院的医生隔三差五地上门送医送药,解了他们心里的千般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11月下旬,年近五旬的韩先子的儿子在外打工时,因土方塌陷,腿被砸伤。如今,只能在家卧床休养。“自己行动不便,儿子有伤在身,这可咋办呢?”旁人何以能切身体会到韩先子心里的苦闷?
正当老两口一筹莫展时,又是周家卫生院的医生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定期上门为两位老人检查身体,为他们的儿子进行康复治疗。
“党的政策为我们铺就幸福路,李医生他们暖了我们一家人的心……”说到动情之处,韩先子眼里泛起泪花,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韩先子的经历,是周家卫生院健康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周家卫生院院长姜自荣说,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脱贫攻坚大局。为了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卫生院把实施健康扶贫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牢牢牵住因病致贫这个“牛鼻子”,建档立卡、一户一扶、一病一策,在整体推进中多措并举,在措施落实上务求精准管用,在政策保障上做到全覆盖、全兜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少生病”。
“卫生院的医生就是好,他们不但经常到家里来,还会打电话来问我的身体状况。”对于周家村官李组低保贫困户卜淑芳来说,毋容置疑,她的生活是艰辛的,而卫生院医生送来的关心与温暖,则给了她无尽的生活勇气。
去年夏季,生病7年之久的老伴撒手人寰,年逾六旬的卜淑芳不但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还要抚养正在读中学的孙子。“要是没有健康扶贫政策,没有卫生院的医生经常来关心我的身体状况,我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卜淑芳激动地说,“健康扶贫政策为我们家缓解了经济压力,保障了全家的基本生活需求。”
健康知识宣教
人手紧、任务重,是基层卫生院在健康扶贫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周家卫生院将一个人当作“两个人”用,建立“一对二”健康扶贫包联机制,由院内11名医务人员分别包联因病致贫的23户群众,实现慢性病患者帮扶全覆盖。经过不断接诊、巡诊和体检,及时汇总信息和资料,卫生院建立《健康扶贫台账》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疾病信息表》,免费为贫困群众开展诊疗服务,并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结核病等疾病的重点人群实施长效管理机制,在及时跟踪随访、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针对重症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卫生院不仅送来情暖人心的登门送医服务,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寨子村今年76岁高龄的贫困群众姜申让老人一提起周家卫生院,爬满皱纹的脸上便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姜申让老人的儿子患有血友病,常年卧床不起,看病花销甚大,一家人生活负担沉重。而周家卫生院积极推行的大病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为他们一家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为了使健康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位贫困群众,周家卫生院把大病专项救治作为推进健康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大病患者建立救治方案和救治台账,定期入户随访,并根据其大病类型制定救治方案与营养饮食方案,根据国家政策予以帮扶。同时,开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设立导医分诊台,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工作流程,为贫困群众先行垫付住院费和治疗慢性病药品的费用。周家卫生院副院长王平介绍,仅今年以来,医院实施大病救助帮扶6人,门诊帮扶168人次,住院帮扶83人次,优惠或减免费用10余万元。
“健康扶贫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姜自荣说,基层医护人员工作条件艰苦,承担着艰巨的扶贫任务,但卫生院的每一位医务人员始终会行走于乡间小路上,努力践行医者的使命,用责任心和爱心为贫困群众筑牢“健康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