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崔晓怡
12月5日,冬季里晴朗的一天,在暖阳的照射下,临渭区官底镇名相村村民朱吉利家门前晾晒的玉米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朱吉利70多岁的老父亲静静地坐在凳子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指导用药
“哎哟,院长来了,快到屋里坐。”无意中一抬眼,看见官底镇卫生院院长杨健、副院长刘德良,老人连忙起身打招呼。相互问候的片刻间,老人拨通了儿子朱吉利的电话。朱吉利很快就赶回家中。“你们又来看我,我好着呢,谢谢啦!”朱吉利笑着对杨健说,就像见到了亲人一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是亲人!这是一个贫困家庭,朱吉利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在几年前的一次车祸中,朱吉利腿部受了伤,手术后,伤口恢复得不好,落下溃疡的毛病,一年四季留着“黄水”,严重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和家里的生活生产。脱贫攻坚中,在官底镇卫生院的帮扶下,朱吉利得到市里医院的治疗,不仅没花一分钱就摆脱了疾病的折磨,还在镇卫生院院长杨健的协调和帮助下,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能领到500元工资,重新点燃了一家人的信心和希望。
“你的腿虽然好了,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每天冲洗,保持卫生,感觉不舒服了就到镇卫生院来,或者给我们打电话。”杨健一边说着一边让朱吉利挽起裤腿,又为他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大家说说笑笑,笑声回荡在这个农家小院里。
近年来,得到官底镇卫生院精心帮扶的贫困群众不止朱吉利一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按照市、区部署,该院参与精准扶贫15户、参与“千名医师包联因病致贫家庭”18户。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保健治疗和政策宣传等服务,在帮扶过程中,也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不仅如此,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医院还将家庭医生签约覆盖至全镇所有贫困户,优化人员,聚合力量,调动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激情,真正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坎上。
提起自己的“家庭医生”王玲,官底村中西组吴三保总是跷起大拇指称赞。
入户义诊
吴三保今年75岁,老伴李红英今年71岁,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留下老两口和孙子相依为命。李红英患有脑梗多年,家里的大小事全靠吴三保打理,李红英的身体则全靠官底镇卫生院医生王玲照顾。
不料,去年夏季的一天,吴三保突然头晕,摔倒在地,邻居闻讯后帮助他给王玲打了个电话。几分钟后,王玲便赶过来,初步判断吴三保患有脑溢血后,便立即联系医院救护车将吴三保送往上级医院。
由于抓住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吴三保被成功救治。此后,王玲也成为家里的常客。“这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家里又没有人照顾,我不多关注的话,怎么能放心呢?”王玲说。
一年多来,除了按时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指导用药、进行定期随访外,她还常常打电话问候,相互间熟络起来后,老人有事也会主动给王玲打电话,每次看到老人健康快乐,满满的职业获得感便涌上她的心头。
据介绍,截至目前,医院医务人员和各村乡医共组建7个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内169名高血压患者、33名糖尿病患者和2名结核病患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达100%。
在帮扶实践中,医务人员越来越感受到疾病防控的重要性。他们把为贫困群众体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体检对“三高”等人群进行提早干预,把健康生活理念传递给群众,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截至目前,已先后为200余人次贫困户进行免费体检。
今年以来,医院还举办义诊及各类活动11次,积极向群众宣传新合疗报销、民政医疗救助、报销救助等政策,指导帮助群众办理慢性病保险等,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是健康扶贫还是深化医改,身处最前沿的基层医护人员都发挥着让政策落地落实的关键作用。实地看到、感受到官底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许多群众由衷点赞。“我们是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对我们而言是职责、考验,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行动。”院长杨健谦逊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