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 李小鸽 崔晓怡
初心镌刻于心,使命践之于行。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临渭区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基层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对全区发展现状再研判、发展思路再梳理、发展方向再明确,统一了思想认识,凝聚起共识共动,又一次奋进在逐梦奔跑的新征程中。
学而笃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0月17日,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渭南市临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引起全市瞩目。东南大学教授王兴平、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敬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张沛等多位业界“大咖”汇聚一堂,立足临渭实际,对产业布局、城市治理与美好生活营造、城市开发项目策划、乡村振兴“问诊把脉”。
制约临渭区高质量发展的症结何在?带着问题,区委书记刘宝琳、代区长李曙升带头俯身基层一线,深入走访调研,听取干部群众的心声。开展“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新动能在哪里”大调研大讨论:“区位优势明显,但缺乏支柱产业”“承载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城市治理尚不够精细”“人口聚集,民生保障有待提升”……调研成果交流中,一个个观点不谋而合,短板和问题不断具体,解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紧盯“宜居宜游、富美临渭”总目标,以提高有效投资为抓手,以高新技术项目为支撑,围绕竞争力、带动性强的产业进行布局,区委、区政府找准突破点和发力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提高有效投资离不开项目引擎作用,他们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建立重点项目包联制度,18名区级领导包联24个进展缓慢的重点项目,每天过问项目进度,每周深入现场检查督导,全方位、全过程做好协调服务,着力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卡脖子”问题。
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华能热电联产灰场项目、2019年水利设施项目等4个项目审批手续办结,13个需省市协调解决的问题已汇总上报,区政府示范幼儿园、南京大街棚户区改造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在一连串的有力举措的推动下,临渭区10月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实现了止跌回升。
招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是临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紧跟高新产业的发展步伐,仅10月份一个月,区委主要领导先后3次赴深圳、东莞、厦门等多地对接项目,并邀请中投中财基金管理公司、江苏华昊集团、陕西省物流集团等企业来临渭考察交流。经过洽谈和精准对接,深圳易事特集团投资10亿元的智能科技园项目有望落户,江苏华昊集团投资9.3亿元的双创基地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有望今年开工。截至10月底,全区完成投资88.24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20.87%,走在全市第一方阵。
政府投资的“输血”项目多,带动经济和就业的“造血”项目少,是造成临渭区产业不强、结构不优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痛定思痛、迎难而上,立足南塬生态优势,依托现有创新创业基地,提出了发展以老年人产业为主导的“银发经济”新思路,不仅做强老年康养产业,并且细分老年市场,引入老年服饰和老年食品生产加工,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筑造新的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美好生活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个崭新的发展画卷将徐徐展开。
务实创新 开创城市治理新局面
临渭区地处中心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而来,如何更好地承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临渭区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必解之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他们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基层治理难点问题,主动担当作为,深化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取得了新突破,成为临渭区改革创新的又一亮点。
“过去街道和社区只有‘眼睛’和‘耳朵’,现在还有了一张管用的‘嘴巴’,吹一声哨,职能部门立刻报到,解决群众诉求又快又好。”说起临渭区“街社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人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丙丁如是说道。在城市,街道办和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居民遇到问题难题最先想到的是他们,但是因为行政壁垒、渠道不畅等因素,街社对许多诉求无能为力,而一些职能部门也因为渠道不畅,无法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最终成为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肠梗阻”。
临渭区“街社吹哨、部门报到”试点工作因此开启。经过几个月的运行,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基层广大党员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初心使命,发现了一批涉及环保、教育、出行等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街道社区“一线指挥部”吹响号令,市区部门积极报到回应,累计解决了43件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形成了党建引领、街道统筹、部门协同、社区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临渭区解放街道新世纪社区,70岁以上独居老人都能享受一个暖心的服务——叫醒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寇东升说,这是一项已开展4年的志愿服务,每天早上,都有志愿者上门“叫醒”老人,查看老人身体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干预和帮助。这一做法在社区3000多名居民中乃至全国都享有好的口碑。
主题教育中,寇东升和他的同事们又将“叫醒服务”进行升级,他们与市内一家实力较强的家政公司达成协议,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老人们提供家庭营养餐、家政陪护、医疗护理等服务。最近,77岁的孤寡老人卢发身就享受到了升级版的“叫醒服务”,住院期间社区干部和家政公司专业护工交替对他进行24小时看护照料。“我们年龄大了,儿女不在身边,这样暖心的书记、暖心的服务太棒了!”周边的群众都交口称赞。
在提升“软实力”的同时,临渭区持续强化硬件设施。争取资金960万元,对沋河社区、民生社区等8个城市社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东风社区、宣化社区“四社联动”工作的提升改造,打造了新民社区等4个智慧社区,孵化培育社会组织373个。
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伴随临渭区提升治理水平的探索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越来越多渭南市民的贴身体验。
真情服务 点燃民生福祉新温度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领域的问题往往是痛点、难点所在,补齐民生短板就是温暖群众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临渭区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下茬整治侵占村级资产等“硬骨头”,一批民生工程、惠民实事相继实施,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美、安全感更强。
700万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今年8月,临渭区成立了扶贫超市,将所有贫困村的农产品汇聚起来,依托电商电超,通过线上线下、实体店销售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自开业以来,销售额已经达到700余万元。
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照村退出7项标准、户脱贫5项标准,累计向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3000笔12417.8万元,贴息2900笔481万元,产业补助118.4万元,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缺资金问题;对全区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鉴定,目前已全部完成,已向228户危房改造贫困户发放补助资金676.5万元;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持续推进,帮扶活动深入开展,贫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质量更高;区上还为全区243个爱心超市拨付资金111.8万元,用于补充爱心超市商品和物资,通过“积分兑换”形式进行正向激励,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自立自强、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充分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围绕这些民生热点,8所农村幸福院、8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资建成,给11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补助58.8万元,为38名孤儿发放生活费33.2万元,老有所养、幼有所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区已累计发放救助金5425.4万元、养老金2516.5万元,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金等按规定足额发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在实干中践行初心使命,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感情更近了,作风更朴实了。新民社区居民刘昌琪,因生活无法自理,多年前投靠亲属,一直居住在满洲里,没有及时办理二代身份证,导致户籍被注销。今年9月,刘昌琪亲属通过满洲里救助部门,联系到临渭区新民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雷明珠接到这一求助后,立即协调东风街派出所,为刘昌琪恢复了户籍,办理了新身份证和户口本,并且联系民政部门,帮其办理了五保供养手续,困扰刘昌琪多年的户口和养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主题教育中,临渭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走出机关、走进群众,累计办实事好事5217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强了。
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行动至上、担当作为的精神在越来越多党员干部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官道镇党委借全区侵占集体资产资源专项整治东风,深入调研检视,对全镇所有村组集体资产进行摸底,排查化解侵占集体资产线索118条,清收承包款175.4万元,规范合同1400余份,为各村增添了一份厚实的“家底”。目前,全区累计追缴各类承包款659.627万元,化解矛盾问题355起,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受到省上的关注和肯定。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如今的临渭大地,主题教育各项工作持续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将初心表于形、使命见于行,在各项工作的生动实践中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赢得了民心和口碑,凝聚起了奋进新时代的坚实力量。如今的临渭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正努力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