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铜麦6号经过10年的后代选择和系谱法处理,在旱地条件下选育而成,具有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点。”铜川市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仅如此,“铜麦6号非常稳产,雨水好的年景和旱情重的年景产量差别不是很大。同时还可以向水旱两培方向发展,因为它节水性强,在灌区也有推广价值。”铜川市印台区农技中心冯艳莉说到。
截至目前,铜麦6号已在陕西省旱地推广种植34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8500万吨,新增产值1.87亿元,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53亿元。此次通过国家审定,也标志着铜麦6号可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科技,逐渐改变原本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良种需厚植,人才要厚养。引进人才要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满足物质保障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精神保障。在好政策的指引下,不仅能引进更多的人才,也会留住更多的骨干,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五年来,市委人才办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作用,牵头抓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铜川市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制度文件。
“市县两级已建成‘人才公寓’200多套,从经费支持、事业支撑、平台搭建、生活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尽所能地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市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12年铜川市组建教育、卫生、文博、农业、工交财贸和社会事业6支拔尖人才服务团以来,前后共吸纳172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市管拔尖人才,带动团队人员1400余人,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义诊送教、学术交流、结对帮扶等活动430余次,建立长期服务联系点38个,受益群众8万多人。
用好人才“富矿”,才能跑出创新“加速度”。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举措同频共振、效应叠加,使得我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高质量的人才支撑让发展的力量愈发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