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鸿雁
文化,书写一座城市的时代风骨,而要将这风骨注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图书服务工作站相继落成,汉阴县在一批阅读推广大使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机、走进书房,逐渐形成阅书承载文化、阅书启迪智慧、阅书净化心灵的氛围,地处秦巴山区的汉阴被浓浓书香气息浸润和包围。
乡贤书屋惠民生 文化送到心坎上
初冬乍寒之际,书香增添暖意。一位植根于农家书屋十几年的退休老人,他是汉阴县十里八乡有名的大乡贤。在他自建的传文书屋里,正在忙碌地整理着书架上的书......
这名大乡贤叫李传文,2012年、2015年获两届全国民间图书馆论坛代表,2015年6月15日-6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该系统激情奉献廉洁先进事迹表彰报告会上,李传文作为全国60万家农家书屋的唯一代表,获奖杯并在各台播视。
中国农民最缺稀的是好的观念,最稀缺的文化科技知识能力。2006年退休于中共汉阴县委党校理论教师的李传文认为,转变农民观念就是要把接地气的文化书籍送到群众家门口。
2007年,李传文老师投资12万元在自有祖宅上建立了一所民间传文书屋,通过购入和收集等方式统筹2万余册书刊入柜上架,自己当起了书屋管理员。
十几年来,李传文老师以免费公益形式,向县内外读者开放借阅,传文书屋的读者超过5万余人次。多年来,他独自行走在山间小路向山区学校、偏远的地方送图书、送培训,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的不断深入,李传文老师以种文化弘扬新民风暨志智双扶助脱贫为切入点,组建传文志愿服务队,通过免费借阅、送书下乡、捐书馈赠等形式,致力于将文明新风和扶志扶智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他自己也经常调侃:我叫李传文,所以要传播文化,不能辜负了这个名字。
文化阵地强服务 打造阅读生活圈
近年来,汉阴县将阅读基础设施建好建强,作为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来抓,通过不断完善汉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大力推广图书馆分馆+服务工作站的模式,全县以城区总馆为中心,先后在5个镇建立起了分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场所。
为掀起全民读书学习的热潮,自2014年起,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设立图书室,建成了100多个农家书屋、图书服务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区域阅读生活圈,让全民尽享书香味道。
目前,汉阴县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正在县城内积极筹建一个24小时自助书房,采用书+咖啡书+文创书+科技等创新融合手段为阅读注入新生,实现与县图书馆的通借通还,让书香汉阴触手可及。读者只需通过身份证就可实现免押金、免办证,从柜里免费借走图书。同时,读者还可以自由安排借还时间,享受24小时书房服务。
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真正打通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了读者的多种阅读需求,借阅者可通过下载书服到家App程序,向县图书馆提出借阅需求,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寻找书籍,把书配送到借阅柜。这种免办证、免押金、线上借、送上门的信用借书模式,实现了群众想学有学、借书有书的目的。
多措并举齐引领 厚植文明新风尚
周末,走近汉阴县图书馆,常年开展的品牌阅读活动阳光姐姐教你读古诗、彩虹花读书会,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讲座。主讲嘉宾以国学、三沈文化、家风家训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听众从新的角度了解国学文化、三沈文化,家风家训文化,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阴文化底蕴的浓厚。
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助推新民风的建设,县图书馆组建阅读推广志愿小分队,通过不定期开展夕阳红读书会、读书征文、主题书展、公益讲座培训等活动,将服务项目下沉到分馆及图书服务工作站,号召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让阅读成为习惯,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品味书画墨香,传承文化经典,争做书香之星,争创书香门第,点亮精彩人生。
为实现三年树新风新民风建设目标,汉阴县以三沈文化为基,大力挖掘好家风、好家训,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积淀、创新发展新民风文化为牵引,实施文化引领、文化惠民、文化共享战略,将党员党性教育、群众智志双扶、大众文化传播与社会风尚传承四位一体有机结合。通过近年来不断文化浸润,打造了三沈故里.人文汉阴这个新地标,展现了奋进新时代的汉阴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