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仕锋)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履行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深化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实施“三建三创”,广泛开展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提升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就业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和科研服务。近3年来,投入资金920余万元,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8万余人次,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建平台,社会服务功能彰显。学院依托汉中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及航空、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旅游、金融、商业、建筑等不同领域的200余家成员单位、理事单位,由政府牵头,学院为主体,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平台合作机制,通过政府、行业附设在学院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首批高校农民培训基地、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市邮政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心等10余家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为学院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服务社会的模式得到了创新发展,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建团队,社会服务力量雄厚。该院重视社会服务师资团队建设,在每个专业倾力打造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社会服务师资团队。农林技术、义务教育、医学、电商会计、土木建筑、普通话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培训服务师资团队等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思想境界和高水平业务能力,受到政府、学院和服务对象的一致肯定。
建基地,社会培训扎实有效。学院通过多种途径筑巢引凤,以项目引进、合作共享、接待考察等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坚持真实性、适用性、服务性的原则,建成了系统性、开放性、生产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和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学院实训室总数达到320个,建立了医学、机电、经管、教育、农林和土建类6大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及中央财政支持、省级示范性的实训基地6个,同区域内企业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专业数量11个。这些实训基地为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鉴定以及科研攻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保证了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品牌,培训资源共享共赢。学院以“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目标,开展“四进四送”社区教育系列活动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氛围。社区教育团队先后录制了《果蔬农药残留的伤害与预防》《职业农民培育》等10余门社区教育公共精品课程,其中《老年人情绪与健康》《汉中市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老年养生课堂》《老年人情绪管理的金钥匙》分别被授予“陕西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社区老年健康服务项目实验”荣获省第二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一等奖。课程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受众面广,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创模式,脱贫攻坚成果丰硕。在脱贫攻坚包扶的贫困村实施基层党建、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基建支援、健康帮扶等措施,确定了食用菌、高山蔬菜、魔芋、中药材等产业项目。学院驻村工作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被评为市级、省级“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落实“双百工程”教育结对帮扶实施智力、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志愿帮扶“八大工程”,学院被勉县县委、县政府授予结对帮扶“先进单位”,被省高教工委、省教育厅评为2017年、2018年度“双百工程”工作先进单位。制定精准帮扶计划,联帮联扶“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产业教育“双帮扶”,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精准施策开展教育扶贫,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和移民搬迁户子女免学费、住宿费学历教育,做好在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倡导和推动爱心助人、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学院荣获2015年度、2017年度省“慈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8年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创示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秦巴山区特色产业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帮扶解难和科学研究,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被推广借鉴。全市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职业教育领域的龙头地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成功搭建,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大辐提高,农民农村增产增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义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推动了扶贫帮困、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学院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学院办学影响力逐年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