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巴远君 何媛
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脱贫本领,找到脱贫良方,实现稳定脱贫?旬阳县以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目标,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础,以新民风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为重点,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中心,以稳定产业就业为保障,创新探索,靶向施策,走出了一条扶贫、扶志、扶智、扶正、扶长五扶励志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新民风扶志破陋习
初夏,吕河镇江店社区的贫困户周开勤比往年忙碌了许多。我现在养了3头牛、4头猪、20只羊和15只鸡,这不,有时候还贩些菜苗到镇上去卖,根本闲不下来。真切的体会到好日子是自己刨抓出来的。周开勤边扯猪草边说。
很难想像,面前这个勤劳憨厚的汉子曾经是村上有名的上访户,曾3年赴各级上访238次,理直气壮地要补助、讨救济。社区道德评议委员会将其评选为后进典型,村民们的批评和开导让周开勤受到极大触动,在社区支部书记一对一帮扶下,周开勤逐渐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认识,改变了缠访行为,积极发展产业,并于2017年住进了移民搬迁安置新房,顺利实现脱贫。
针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和周开勤类似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旬阳坚持把扶志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精准扶贫头号工程,创新推出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统筹教育劝导、舆论引导、奖惩激励三管齐下,通过道德评议、三力联调、建立道德模范褒奖机制等方式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心深处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勤劳致富的志气、向上向善的正气。
近年来,旬阳县在各村、社区开展的道德评议会共计2775场次,评议出先进典型3897人次、后进典型2332人(件)次,帮教转化1837人(件)次。形成了好坏大家评、落后有人帮、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2018年以来,全县共调解各类案件3665件,调解成功3614件,成功率98.6%,把小纠纷消除在了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减少扶贫信访积案、预防越级非访、促进和谐稳定。
授人以渔扶智强能力
拐枣栽植的深度应高于苗木根际处原土痕2至10厘米,要扶正树苗,分层压实土壤县林业局技术员吴晓燕大声说。春季时节,旬阳的农林技术员都活跃在田间地头,为群众送去拐枣、核桃、板栗等栽植、嫁接、管护实用技术。
为让群众掌握脱贫技能,该县坚持分类管理、定向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组建技术专家、扶贫干部、职业农民3支技术队伍,针对贫困群众无技术、缺智力问题,广泛开展培训。数据显示,近年来旬阳县开展集中技能培训98场次8900余人次;向贫困村派驻科技特派员170名,确保贫困家庭从业人员掌握1至2项基本技能。
让群众欣喜的不仅是技术培训,带薪实训的方式让培训、就业双无忧成为了现实。
去年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手足修复师培训。培训期间不仅免了路费和生活费,还给发了1000元的补贴。现在,我被分配到了徐州郑远元集团分公司工作,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5000元的工资。家住桐木镇的程租利说。
据悉,旬阳县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采取先发后补的方式,对带薪实训的贫困户发放以工代训补贴。同时,落实对技工院校就读贫困学生和参加农业种养技能培训、外出创业参训、定向培训的贫困户相关补助政策,调动其参训积极性。
目前,全县已开展订单式带薪培训2300余人次,输送手足修复师等技能型贫困劳动力1506人,核发生活补助、交通费用等110余万元,这部分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这也让他们尝到了技能提升的甜头。
选优主心骨扶正聚合力
党风正,脱贫赢。旬阳县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群众脱贫致富有了主心骨。
原来的蜀河镇曼湾村是让人头疼的信访大村。何兴成在2014年担任支部书记后,带领新一届班子开展百日大走访,将所有矛盾现场化解排除,仅2015年就处理矛盾纠纷98起。2018年,该村又成立了蜀河镇第一家支部引领的村集体合作社,带领97户群众发展金丝皇菊420亩,每亩保底分红300元,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最高的户收入达2.7万元。2019年,扩大金丝皇菊面积至600亩,并发展金银花400亩,群众和村集体的收入不断提升。
曼湾村之所以能从昔日信访大村变身产业大村,源自于有一个好的村级带头人。班子不团结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支部书记作为班长要以身作则,要容得下他人难容之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何兴成说。
旬阳县在建强党组织、选育人才上苦下功夫。头雁工程让各类组织在村支部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淬火工程让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让占位不为者无处立足;连心工程发挥了党组织服务职能,实现了便民服务无盲点、服务群众零距离。2018年,旬阳县共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789人,11605名各类人才投入脱贫攻坚,全县共选出村两委干部2595人,整合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联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四支力量,打造了一支不脱贫不撤退的驻村工作队。组织队伍的充分保障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重两业扶贫兴家业
贫困户张昌进栽烟35亩收入12万元;张举业20亩收入7万元;吴远斌39亩收入12万元不光栽烟户能脱贫致富,连从事烟草行业的贫困户基本上都能稳定脱贫。赵湾镇王庄村村主任李世发细数着2018年贫困户的收入情况。该村在2018年成立了盛康烟草合作社,种植烤烟80余亩,实现收益19.8万元,带动贫困户6户,实现户均收益1万余元,解决贫困户就地务工20余人收入7000余元,村集体收益当年达到1.8万元。
为增强贫困户发展斗志,形成抱团脱贫的强大合力。旬阳县在志智双扶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支部+X+贫困户经济发展新机制,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链、能人群,真正实现就业稳、收入增、家业兴。赵湾镇王庄村的变化正是该县支部+X+合作社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县共发展拐枣30.8万亩、油用牡丹9.1万亩、烤烟6.5万亩、中药材6.2万亩、牲畜230万头,全县169个贫困村依托产业培育653个X载体;1.2万户3.8万贫困群众被嵌入X载体,形成产业脱贫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此外,旬阳县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新机制,共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277家,覆盖贫困村169个,目前已与常州、西安等1358家用人单位合作,派遣外出贫困劳动力1.8万人,帮助7352人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劳务公司解决了群众外出就业的难题,而社区工厂正好为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40多岁的黄友玉虽然有从事缝纫的经验,但因要照顾公公和儿子而没法外出务工。搬到四海逸家后不久,她报名加入了新社区工厂,成为机工车间的一名员工。在家门口上班,能够准时接送孩子,照顾老人三餐,计件工资每月约2400元,我很满意。黄友玉说。
目前,旬阳县共培育发展毛绒玩具、农产品深加工、电动平衡车等新社区工厂31家,吸纳劳动力就业1123人,带动710名贫困劳动力直接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就业脱贫新机制。
多面合围扶长固根本
合作社的销量非常好,鸡蛋平均在1.5元一个,每天产蛋2500个,仅鸡蛋收入每月就在8万元;鸡平均每只118元,且每年还有6万元左右的脱温鸡苗收入,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棕溪镇华峡村第一书记马哲所说的合作社叫做旬阳县稳妮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该村看到土鸡养殖见效快、市场广、风险相对易控的特点后,经村三委商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30万元资金以有限合伙的方式,投入到稳妮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享受12%的固定分红、承担固定风险,仅这一项年收入就在3.6万元。
为实现村集体积累增加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互利共赢,旬阳县全覆盖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合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共兴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4900余家,14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52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158万元。
红军镇红军村六组56岁的贫困户王全余,今年春节搬进了村上的曹家院子移民搬迁安置点,积极发展产业,养了30多头羊、2头猪、4箱蜂,种了10亩拐枣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户。如今,在旬阳,更多的王全余住上了安居房,过上了好日子。
为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旬阳县坚持把社会治理、集体经济发展、消费扶贫、新型工业化作为巩固脱贫成效重要举措,紧扣整县脱贫摘帽7条标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从住房、饮水、医疗、教育各方面加大投入,累计易地扶贫搬迁13646户;规范提升危房改造5646户,生态扶贫惠及19201户63737人,教育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051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8058人次,累计新改建通村组水泥路1345.5公里;实施人畜饮水项目182个195处,新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00 个实现贫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实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