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梁元通讯员甘泉
近日,在渭南经开区信义街道办苍渡村秀美葡萄产业园内,5名贫困户正忙着清除杂草。
“自从4月份村里建了这个葡萄园后我就在这里务工,一天100元,上个月工资发了3000多元。”今年50岁的贫困户雷福荣一边照顾患病的妻子,一边管着两个年幼的孙子,靠6亩地粮食和打零工维持生活。有了葡萄园这份固定收入后,他平日紧锁的眉头渐渐变得舒展。“这是村里给咱贫困户置下的产业,赚了钱大家分呢。”雷福荣说。
信义街道办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1户2069人,目前有129户271人未脱贫,如何让这部分人脱贫是摆在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对于扶贫而言,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跨越到‘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捧牢‘饭碗’。”信义街道办主任肖跃说。
信义街道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片区,全辖区经济基础差,产业底子薄,如何通过发展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
该街办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拿出一套产业发展方案:依靠社会组织力量,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入股辖区发展前景好的涉农企业,以企业托管的方式发展扶贫产业。同时采取上级扶贫资金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的方式,结合各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通过务工和分红的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兼顾有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扩大收益,把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并起到资金孵化作用,这是该街办在产业扶贫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苍渡村的村支书乔进安算了一笔账,苍渡村投入10万元建起葡萄产业园,挂果后每亩收入在1.5万元左右,除去人工、生产成本和市场波动等损耗,一年纯利润在8万元左右。“利润怎么分配?一半给贫困户分红,一半用来扩大规模。”乔进安说,村里目前有尚未脱贫的贫困户10户24人,预计每人年均可分红近2000元。扩大种植规模后,3年可形成50亩种植规模,扶贫产业将进一步做大。
在信义街道办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贫困户就业始终放在突出位置:长期固定岗位优先留给有劳动能力且家庭情况特殊的贫困户,临时用工优先照顾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要贫困群众有意愿、有能力,都会有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肖跃说。
目前,信义街道办投入资金60万元,分别在星火、郝家、陈南等6个村建立产业发展基地,贫困户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分红和务工的形式参与其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贫困户人均年收益预计在2000元左右,且收益还会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