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红色沃土”上的脱贫故事——记华州区高塘镇柿村第一书记张亮

2019-09-07 12:04  渭南日报

渭南日报记者彭一鹏实习记者党骁

2017年2月,张亮被派到华州区高塘镇柿村担任第一书记。一直在华州区民政局工作的张亮心里犯起了嘀咕:“第一书记该咋干?”虽然心里忐忑,但张亮还是暗自鼓劲:“一定要拔掉穷根,让柿村人民富起来!”

柿村位于华州区渭华起义纪念塔脚下,全村有124户贫困户,是远近闻名的烈士村、双拥村,也是华州区58个贫困重点村之一。下了决心带领大家致富,就要动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张亮发现柿村虽然贫困,却是革命老区,有很好的党员基础,借着这“红色”优势,他在全村开展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教育,让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先让党旗飘了起来、党徽亮了起来。

党建抓起来了,没有产业也富不了。柿村产业底子薄弱,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张亮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群众有栽植猕猴桃的传统,张亮详细了解了村上猕猴桃的发展现状后决定把猕猴桃产业做起来。

做产业,缺少资金是群众的心病。张亮向华州区民政局作了详细的产业发展汇报,争取了27.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紧接着,他带领村上的党员先后多次前往杨凌联系猕猴桃种植专家,最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位专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17年8月,柿村有了自己的猕猴桃专家站和特色农业专家站。为了拓宽柿村猕猴桃的销售渠道,张亮又几经辗转,为柿村建立了电子商务中心及网络营销培训中心,配备30台办公电脑及30套桌椅,占地112平方米,目前销售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现在的柿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辐射带动了87户贫困户。

猕猴桃产业做起来了,但张亮心里并不满足,他觉得要真正让柿村群众富起来,一个产业远远不够,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光伏产业。

柿村处于塬区,地势高、光照时间长,比较适合光伏发电项目。光伏产业需要流转土地,起初群众不理解,没有人同意流转。张亮挨家挨户做工作,为大家宣传光伏发电政策,大家被年轻人的精神感动了,也发现这确实是个好事,就这样一户、两户,直到100户贫困户参与进来。如今,参与的100户贫困户先后分红两次,共计4000元。

发展产业是大事,但第一书记既是产业带头人,也是群众的知心人。为了当好这个知心人,张亮在两年半的驻村工作中,记录民情日志500余篇。这其中就有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小事”。

楼前组的赵建华家因意外变故陷入贫困。张亮向单位汇报后,为赵建华家送去2000元临时救济款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将其纳入贫困户;牛尧组王宪民的孙子王泓涛辍学在家,张亮就天天去家里开导王泓涛,在他的耐心劝导下,王泓涛主动去上学了;多次入户宣讲政策,落实贫困户宋三民、郭宪国危房改造工程;对有养殖意愿的10户贫困户提供了12头猪、16只奶山羊;柿村清水莲菜产业园是军地共建重点扶贫项目,带动124户贫困户,但是后期管理存在杂草清除工作量大、莲菜池水渠水量不够等问题,张亮同党支部书记带头下地,组织群众清除杂草,一干就是一整天……

如今,柿村的猕猴桃、光伏发电、清水莲菜带动着经济发展,确保柿村124户贫困户每户不少于两个扶贫产业,做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回顾这两年半的驻村工作,张亮感慨地说:“第一书记咋干?就是实干!”

全站热点
桃园路街道延光社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暨“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演出

2019-09-06 22:45阅读

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2019-09-06 11:05阅读

省医保局调研阎良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政策执行情况

2019-09-05 16:25阅读

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9-09-03 18:45阅读

交警走进辖区学校 宣传讲解交通知识

2019-09-02 17:01阅读

安康市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

2019-08-31 19:00阅读

柞水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19-08-30 04: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