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乡村纪事|蒲城县三兴村李会平及其家庭农场的故事

2019-08-27 12:06  渭南日报

葡萄藤绽放“辛勤花” 藩篱架挂满“致富果”

——蒲城县三兴村李会平及其家庭农场的故事

记者王军江实习记者王怡

火红的八月,汇集着火的色彩,在这段日子里,李会平记挂最多的,就是自家农场里红彤彤的火龙果和紫红色珍珠般的葡萄。

每年夏至时节,园子里的火龙果就能采摘了,枝干上开出白色瓣、嫩黄蕊的花,凑近可以嗅到淡淡的香味。

8月21日,在蒲城县紫荆街道办木头家庭农场里,记者一进院门,就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状如珍珠的葡萄整齐陈列在前院的木床上。主人李会平正将成串儿的葡萄放进盒装的果篮里,忙个不停。

顺着前门石子路一直走到大棚里,一排排火龙果树整齐成列,茎叶长垂落地,里边藏着不少红红的果子。“我们农场种的都是红心火龙果,从6月开始,每个月都能采摘,现在市场价能卖到20—25元一斤。”李会平自豪地说道。科技发展到今天,在蒲城县三兴村,“南果北种”成了现实。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以前,三兴人别说吃,怕是没几个人见过火龙果长啥模样。2015年,艺高胆大的李会平从南方引进这种“怪”水果。为了解决火龙果在村里的“水土不服”问题,李会平在种植火龙果树前就下足功夫。

“没经验,听说‘台农’和‘台湾大红’两类品种好管理,口感好,就把它们引进来。北方土地大多都是弱碱性的,我就在土里铺沙子、浇醋,硬是把‘弱碱’变成了‘弱酸’。温度不够,就给大棚做好保暖措施,让棚内温度保持30℃左右。几年下来,也逐渐掌握了火龙果的生长习性和管理技术,确保每年从6月到11月,每月至少能生产一茬果实。”他笑着告诉记者。

这不,今年三兴村的红心火龙果已经成熟,其品质、口感、产量都不亚于南方,不断接到各地客商的采购订单,每亩能产出5000—6000斤果子,每斤能卖20—25元。开花时,很多市民带着孩子慕名前来观光,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了红心火龙果,李会平还种植了80亩葡萄,其中60亩为紧俏产品———“新郁”葡萄。提起种植“新郁”葡萄的初衷,李会平侃侃而谈:“8月的葡萄清甜可口,清津消食,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但这个季节的葡萄市场,‘红提’还没成熟,‘户太’‘夏黑’‘巨峰’接近尾声,而‘新郁’成熟时间为8月中旬,刚好能填补这段时间葡萄市场的空白。而且管理起来也方便,一个人就能照顾一亩地,一点儿也不费事。”

李会平全家虽然都是农民,但以前主要以养殖为生,种植葡萄对他们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光引进优质品种还远远不够,要想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就必须得学新技术。于是,2015年4月,李会平只身前往新疆果树研究所疏勒县栽培基地实地考察。在那里,他一边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一边认真学习摸索种植门道。回来后他告诫自己:“既然要种葡萄,就得把它种好,前期家里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可不敢有半点闪失。”

经过3年多的小田示范种植,“新郁”葡萄的优势逐渐表现出来,因其果肉甜、果粒大、含糖量高获得了市场认可,李会平的农场也跟着红火起来。“效益还不错,火龙果这几年每年能产10~12批,今年已经卖出5批啦,大概能收入3.5万元,第6批很快就成熟了。‘新郁’葡萄现在也卖出将近70%,每亩能收入1.5万元,收入将近47万元。”说这话的时候,李会平眼里带着惬意的微笑。他开办的集果树、苗木培育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家庭农场,还带动周边农户100余人参与其中。他本人也获得了“创新农业模范个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初窥门径到现在的小有名气,李会平为自己的葡萄注册了商标———“绿田缘”。他郑重地说:“今后我会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把农业合作社办起来,让‘绿田缘’葡萄更有名气,让更多的村民依靠特色农业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

全站热点
互联网+教育 知识付费悄然兴起

2019-08-27 10:03阅读

强基固本 筑牢商贸统计数据基础—碑林区统计局 “三措施”开展商贸单位数据质量核查工作

2019-08-26 13:50阅读

集中会诊解难题 区委书记王浩走访调研脱贫攻坚

2019-08-25 11:20阅读

市社科联获得第五届全国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大会承办权

2019-08-23 13:01阅读

临渭区聚力打好污染防治保卫战

2019-08-22 10:10阅读

区委书记赵小林带队赴江浙等地区考察学习平安建设和全科网格化建设工作——海康威视篇

2019-08-21 05:55阅读

区经贸局(交通运输局)运政稽查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及扫黑除恶工作情况

2019-08-19 19:5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