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绽放“辛勤花” 藩篱架挂满“致富果”
——蒲城县三兴村李会平及其家庭农场的故事
记者王军江实习记者王怡
火红的八月,汇集着火的色彩,在这段日子里,李会平记挂最多的,就是自家农场里红彤彤的火龙果和紫红色珍珠般的葡萄。
每年夏至时节,园子里的火龙果就能采摘了,枝干上开出白色瓣、嫩黄蕊的花,凑近可以嗅到淡淡的香味。
8月21日,在蒲城县紫荆街道办木头家庭农场里,记者一进院门,就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状如珍珠的葡萄整齐陈列在前院的木床上。主人李会平正将成串儿的葡萄放进盒装的果篮里,忙个不停。
顺着前门石子路一直走到大棚里,一排排火龙果树整齐成列,茎叶长垂落地,里边藏着不少红红的果子。“我们农场种的都是红心火龙果,从6月开始,每个月都能采摘,现在市场价能卖到20—25元一斤。”李会平自豪地说道。科技发展到今天,在蒲城县三兴村,“南果北种”成了现实。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以前,三兴人别说吃,怕是没几个人见过火龙果长啥模样。2015年,艺高胆大的李会平从南方引进这种“怪”水果。为了解决火龙果在村里的“水土不服”问题,李会平在种植火龙果树前就下足功夫。
“没经验,听说‘台农’和‘台湾大红’两类品种好管理,口感好,就把它们引进来。北方土地大多都是弱碱性的,我就在土里铺沙子、浇醋,硬是把‘弱碱’变成了‘弱酸’。温度不够,就给大棚做好保暖措施,让棚内温度保持30℃左右。几年下来,也逐渐掌握了火龙果的生长习性和管理技术,确保每年从6月到11月,每月至少能生产一茬果实。”他笑着告诉记者。
这不,今年三兴村的红心火龙果已经成熟,其品质、口感、产量都不亚于南方,不断接到各地客商的采购订单,每亩能产出5000—6000斤果子,每斤能卖20—25元。开花时,很多市民带着孩子慕名前来观光,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了红心火龙果,李会平还种植了80亩葡萄,其中60亩为紧俏产品———“新郁”葡萄。提起种植“新郁”葡萄的初衷,李会平侃侃而谈:“8月的葡萄清甜可口,清津消食,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但这个季节的葡萄市场,‘红提’还没成熟,‘户太’‘夏黑’‘巨峰’接近尾声,而‘新郁’成熟时间为8月中旬,刚好能填补这段时间葡萄市场的空白。而且管理起来也方便,一个人就能照顾一亩地,一点儿也不费事。”
李会平全家虽然都是农民,但以前主要以养殖为生,种植葡萄对他们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光引进优质品种还远远不够,要想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就必须得学新技术。于是,2015年4月,李会平只身前往新疆果树研究所疏勒县栽培基地实地考察。在那里,他一边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一边认真学习摸索种植门道。回来后他告诫自己:“既然要种葡萄,就得把它种好,前期家里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可不敢有半点闪失。”
经过3年多的小田示范种植,“新郁”葡萄的优势逐渐表现出来,因其果肉甜、果粒大、含糖量高获得了市场认可,李会平的农场也跟着红火起来。“效益还不错,火龙果这几年每年能产10~12批,今年已经卖出5批啦,大概能收入3.5万元,第6批很快就成熟了。‘新郁’葡萄现在也卖出将近70%,每亩能收入1.5万元,收入将近47万元。”说这话的时候,李会平眼里带着惬意的微笑。他开办的集果树、苗木培育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家庭农场,还带动周边农户100余人参与其中。他本人也获得了“创新农业模范个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初窥门径到现在的小有名气,李会平为自己的葡萄注册了商标———“绿田缘”。他郑重地说:“今后我会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把农业合作社办起来,让‘绿田缘’葡萄更有名气,让更多的村民依靠特色农业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