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梦焕 武利芳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今天是个艳阳天,欢迎各位来参观,咱先说1933年,33年8月14日,这里来了红四团和义勇军……”7月24日下午,天空飘起了小雨,刚到陈家坡会议旧址,老槐树下的“革命旧址守护人”杜天祥就像表演“脱口秀”一般说起了86年前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史称“陈家坡会议”)等发生在这里的革命史记,30多名记者纷纷拿起手机、摄像机、笔和纸,将杜天祥围了起来。7月24日—26日,“记者再走长征路”30余名中省媒体记者走进铜川,通过再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陈家坡会议旧址、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薛家寨、陈炉红军小学等地,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并通过参观照金村、柳林社区工厂等感受新时代下传承红色精神,走好新长征的诸多成果。
回顾:红色革命 不忘峥嵘岁月
7月25日下午,薛家寨碧空如洗,树木苍翠,山崖高耸。采访团成员跟随在薛家寨保卫战中宁死不做俘虏纵身跳崖的女红军幸存者同凤云的儿子高安平,一起感受红军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
站在薛家寨红军四号洞崖边,68岁的高安平向记者说起他的母亲:“母亲当时在薛家寨红军大本营,主要是照顾伤员、站岗放哨,好像还管过钱。她说,‘当时被敌人追得无路可走了,啥都没想,直接就从山上跳了下去。’”因为受红军严格纪律的影响,同凤云在世时常教导儿子高安平“不要贪国家一分钱,老老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人。”
说起母亲同凤云面对敌军不畏牺牲的精神,儿媳翟爱英颇有感触地说:“看到先辈们当初生活的艰苦环境,我们感到他们太不容易了。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他们的精神。”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随行的记者不断感慨,“这里山大沟深,条件差,很难想象当年老一辈的革命家是如何坚持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
7月26日上午,采访团来到有“千年耀瓷古镇”之称的陈炉。82年前,贺龙、关向应曾率红二方面军直属机关,由泾阳县云阳镇移驻同官县陈炉镇。当时,贺龙、关向应及司令部工作人员就住在二高小学,也就是如今的陈炉红军小学内。
虽说红二方面军在陈炉只驻扎了两三个月,但广大干部、战士却利用军政训练的间隙,深入到群众中,同群众拉家常,为群众担水、扫地、理发、看病,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他们时时严格遵守革命纪律,凡损坏了群众的东西,都照价赔偿,办事说话都很和气,买卖公平。如此一来,红二方面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欢迎和支持,陈炉当地群众还称赞道:“红军真不愧是咱老百姓的好军队!”
几十年过去了,当地还传承着当年的红色基因。在“贺龙元帅奖学纪念碑”前,校长牛宝军告诉记者:“当年贺龙元帅离开这里时,专门给学校留下200元钱,叮嘱‘把学校办好’。我们深受感动,现在,我们每年都要举行系列活动,传承革命精神。”
新生:旧貌换新颜 辉煌明天
镇区集中供暖、免费wifi全覆盖、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很难想象这是山大沟深,曾经“夜晚出门都要唱歌壮胆”的偏远小镇照金。“照金抓住精准扶贫政策和中省支持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历史性重大机遇,放大红色资源,坚持市场运作,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公共文化服务和人的城镇化。短短几年,照金从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发展能力差的边远小镇,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红色旅游名镇,催生了‘照金模式’。”照金镇党委副书记肖芳告诉记者。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照金镇紧抓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五个一”模式的产业扶贫和就地就近就业,使得全镇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之初的36.2%降至目前的11.3%,其中,照金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成立了照金村集团,连续6年为村民分红,使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8.82%。
“由土坯房、石板房到平房再到楼房,群众不仅享受到现代化的城镇生活,思想也有大的转变,人也更有精气神了。”谈起近年来照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上班的朱瑾侃侃而谈。
走进庙湾镇柳林村的沮水桃品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三个工人正拿着红绳将打好孔的山桃核串成颈椎枕、坐垫等产品。庙湾镇柳林村漫山遍野生长着许多山桃树,花开过,山桃自生自落,当地人捡回后,剥皮去肉,将山桃核清洗、消毒、晾晒、穿孔,做成手串。2018年4月,在多方帮助下,返乡青年左林斌以村集体合作社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铜川市耀州区沮水桃品专业合作社,主要制作、销售颈椎枕、坐垫、拖鞋等山桃核产品。
家住柳林村的贫困户崔振兴便是合作社的一名钻孔工,他告诉记者,“我是个残疾人,打孔的活儿轻松,也比较灵活,现在我在这还能挣些钱,生活也有改善了。”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合作社共带动18户贫困户和19户非贫困户,每户平均月收入785元。
忆峥嵘岁月稠,直到今天,当年英雄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仍在流传,而红军精神也仍旧激励着更多人为美好幸福生活去奋斗。正如肖芳所说,“坚持红色为魂,延续红色文脉。弘扬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不论发展得再快、走得再远,这个根本和初心我们也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