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元 通讯员 甘泉
“早晚打扫一次,每个月能挣600元,钱直接打到卡上。”近日,在渭南经开区阳曲街道办楼赵村一条僻静的村道上,贫困户沙定宝正在进行保洁。今年58岁的沙定宝患有眼疾,16岁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几亩庄稼是父子俩唯一的收入来源。尽管他们不愁吃、不愁穿,看病、上学、住房都有保障,但因为手里没有余钱,让他一度觉得日子没有奔头。
沙定宝的困难,街道办和村里的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尽管扶贫的各项政策也在允许的范围内向他倾斜,但他生活的现状一直没有多少改变。2018年临近春节的时候,在楼赵村建有厂房的陕西宸坤钢构公司总经理李林入村为贫困户送温暖时了解到沙定宝的情况。“让老沙过完年到公司上班吧”,李林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很快就被村里的干部否定了,原来患有眼疾的沙定宝,视力只有正常水平的20%,没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而在楼赵村,和沙定宝一样情况的贫困户还有两人。
在充分听取贫困户的意愿和企业意见后,楼赵村决定在村里设置3个保洁岗位,费用由陕西宸坤钢构公司负担。为保障资金及时到位,提振贫困户的信心,该公司将3名贫困户纳入公司工资系统,统一发放工资卡,按时结算工资,同时还享受公司职工同等福利。
根据贫困户的身体条件,楼赵村安排的保洁岗位工作量小、离家近、时间自由,有效保证了贫困户务农和挣钱两不耽误。“没想到我也能拿上公司的工资卡,600元虽然不多,但解决了我很多问题,对脱贫我有信心。”沙定宝说。
陕西宸坤钢构公司担负了楼赵村3个就业岗位费用,工资加福利一年下来至少要3万元,加上平时慰问送温暖等费用,一年下来公司要花费5万元。“企业发展利润固然重要,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同样重要。”李林说,在他看来,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全社会的共识,将企业的利润拿一部分出来回馈给贫困群众,不仅尽到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树立起了企业的形象,是一种“双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贫困户有意愿、有能力,我们都全力联系企业给予帮扶。”阳曲街道办主任石青军说,通过企业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就业有了收入,也摒弃了以往贫困户“等、靠、要”等不劳而获的思想,实现了扶贫与扶志的效果。
今年以来,渭南经开区阳曲街道办以与企业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为抓手,按照企业用工需求摸排辖区贫困户劳动力,根据贫困户劳动能力和意愿与企业对接,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截至目前,阳曲街道办已经协调5家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结对帮扶,累计安排就业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