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 王晓宁
临渭区阎村镇三李村“巧娘”王亚锐,身患残疾,行走十分不便,但却拥有制作布鞋的好手艺,在驻村干部的鼓励帮扶下,成立了“忆乡愁”手工布艺坊,通过网络销售让她的布鞋走向四方,不仅增加了她的家庭收入,还成为了该村自立自强的脱贫典范。
8月5日,记者来到王亚锐家中,醒目的忆乡愁手工艺坊布艺展示柜上,一双双做工细致、样式精美的“毛娃鞋”、千层底老布鞋摆放其中,这些作品均出自“巧娘”王亚锐之手,如今她做的布鞋非常畅销,订单排得满满的。
王亚锐说:“昨天,村上扶贫干部从我这拿走了十几双鞋,通过网上销售,销量很好,十分感谢帮扶干部帮忙。”
王亚锐是临渭区阎村镇三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6岁,身患小儿麻痹症,行走非常不便,丈夫李元号也患有脑梗、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生活较为拮据,为了改变生活现状,王亚锐决定把自己会做手工布艺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家庭做些贴补,丈夫也很支持她,于是几块布料、几斤棉线、一台缝纫机就成了她的趁手工具。
“以前收入就是靠麦子卖些钱,再没有其他啥收入了。”李元号说,2017年夏季,两人到渭南城里卖手工布鞋,结果10多天,没卖出一双布鞋,这对她来说是迎头一棒,几天连饭都不想吃。后来,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觉得“传统布鞋”有文章可做,决定利用“两个全覆盖”中的小产业扶持项目帮助王亚锐。
从布置展柜、购买布料、鞋架,到设计包装袋,在大家的努力下,“忆乡愁”手工布艺坊正式建成,订单也纷纷而来。通过一些列推广销售,目前已销售布鞋180余双,累计增加收入8000余元。在阎村镇三李村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王亚锐重拾信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扩大布鞋等传统手工布艺的规模,让一家人逐渐过上好日子。
目前,“忆乡愁”品牌手工布鞋在周边已经小有名气,加上不断地改进和探索,松软透气的手工布鞋将会越来越有市场,也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参与其中,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