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不忘初心担使命 乡野沃土写青春

2019-08-01 21:11  渭南日报

不忘初心担使命 乡野沃土写青春

——记奋斗在临渭区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

通讯员 朱宝华 记者 崔晓怡

“从踏进村里的那一刻起,肩上的责任就变得格外重起来!”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临渭区脱贫攻坚一线实地采访,不忘初心担使命,成为所有驻村第一书记的内心独白;乡野沃土写青春,成为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体写照。

为了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临渭区自2015年起,陆续选派270余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心系百姓期盼,在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带领群众向贫穷开战,为万千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如同一面面旗帜,飘扬在筑梦前进的征程上。

守初心,第一书记就是为解决群众疾苦而来

那是寒冬腊月的一天,崇凝镇靳尚村65岁的五保户尚胜战伤心地哭了!

“叔,你咋了嘛?”闻讯而来的第一书记简晓君心急如焚地问道。

“我养的鸽子快死完了!咋办呢?”老人束手无策,嘴里反复嘟囔着这句话。

原来,尚胜战2017年开始喂养鸽子,但由于鸽棚温度低,又有黄鼠狼不断来侵,鸽子没过多久就死了一半。

“叔,你别哭了,叫我给你想办法!”简晓君情真意切地说。

“你给我想办法?”老人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我来想办法,我这个第一书记,就是为咱们乡党解决难题来的!你把你的心放到肚子里!”看到简晓君的真诚,老人止住了眼泪,笑了。

贫困群众的需求,就是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很快,简晓君帮助老人申请了7000元扶贫资金,为他搭建了一个长8米、宽4米的坐北朝南双层鸽棚,温度湿度都合适,细心的简晓君还让老人在鸽棚中饲养4只鹅以防范黄鼠狼,尚胜战的鸽子从最初的15对增加到了110对。简晓君还帮他考察鸽子市场和品种,联系市区餐馆帮助销售乳鸽、鸽子蛋,目前累计收入3000余元。最近,简晓君又在给鸽子找“新家”,他想帮尚胜战扩大养殖规模,让“致富鸽”给老人带来更多收获和幸福。

“小事当作大事办,难事全力去解决,真情付出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阳郭镇董杨村第一书记王磊的一番话,说出了众多第一书记把村民当亲人的深厚感情。

“是王书记吗?你们村董某一直没人给交生活费,要不你来把他接回去?”铃声响起,手机里传来某精神病医院医生的声音。

董某是村里的五保户,起初被送到养老院集中供养,但因其有精神障碍,经村干部商量后,把他送入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老人孤苦伶仃,虽然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免除了治疗费,但生活费却没有着落,一直由医院科室垫付。当欠到1400元的时候,科室找来村党支部书记董双武结清欠费,因为他们实在没办法了!由于董双武解决不了,又把电话打给了王磊。

“您放心,一周之内我们绝对想办法解决!”挂了电话后,王磊立即赶到医院,拉着满脸愁容的董双武走出了医院。

回村的路上,两个人谁也没说话,各自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咱能不能去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王磊首先打破了沉闷的气氛。“哎呀,这是个好办法!你不说我还想不到……”董双武高兴地拍手道。

他们立即调转车头,兴冲冲地来到区民政局。民政局干部了解情况后,表示老人的实际情况符合临时救助政策。但是临时救助只能一个季度发放一次,解决不了当前的实际困难。为此,二人又四处协调想办法,几经周折,最后与医院达成协议:先由医院垫付,每季度用临时救助款一次性结算,彻底解决了董某的难题。

在脱贫攻坚的临渭战场上,诸如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发生。面对“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临渭区的第一书记们深知,只有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真情实意地为群众解难题,群众才会把你当家人,才会党群一条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守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每一位第一书记都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亲民、爱民、为民的信念和本色。

敢担当,第一书记就是为带领群众致富而来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而挖掘出一眼眼“清泉”,关键还要靠实干和担当。愿干、敢干、会干、干好,对第一书记们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齐耳短发,时尚精致,端庄秀气,坐在记者面前的高华平,让人很难将她与第一书记联系到一起。但是,在桥南镇岭西村她被称为“女汉子书记”,群众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

岭西村位于桥南镇西北,地处南塬深处,连接秦岭北麓,交通不便,也没有个像样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38人。高华平担任第一书记后,她走访群众,洞悉村情民意,又向包联单位领导和区上的农业专家请教,最后提出了“玫瑰种植计划”。

消息一出,全村一片哗然!常年住在塬区深处,甚至好多不知玫瑰为何物的村民纷纷议论:“这个女娃胡弄哩!”

村干部也捏了一把汗,好心地劝高华平:“要不你再好好想想?”自小在城市长大的高华平深知玫瑰产业的市场“钱”景。在召开的村党支部会议上,她心中有数地说:“唯有打破群众的老思维,才能换来村里的新发展。”

为了让大家转变观念,高华平带着大家多次外出考察。经过村“两委”班子反复商议后,与渭南恒芳玫瑰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流转土地140余亩,“玫瑰种植计划”梦想成真。

玫瑰种植是个生长周期长的产业,为了做到中长短产业结合,让土地持续“生财”,去年10月,高华平再次抛出“爆炸性”的消息——村集体公司种甜瓜。

要知道,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岭西村几乎没有种植甜瓜的历史。群众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故技重施,高华平又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赴华州、大荔等地考察,换脑筋。

技术学来了,“钱”景看到了,但是,建设大棚的钱从哪里来呢?村干部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大家愁眉不展之时,高华平和驻村工作队员张磊自掏腰包,借给村集体公司4万元,今年3月中旬,10座大棚甜瓜建成了。端午节前后,岭西村的甜瓜丰收了,盈利4万余元!村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高兴地称赞道:“这是岭西村一次历史性的战绩!”

“你以前对农业毫无经验,一旦选产业看走了眼,后果你想过吗?”面对记者提问,高华平语气坚定地说:“让群众脱贫致富不是口号,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如果说,从高华平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魄力,那么,在三张镇洛村第一书记王军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敬业与奉献。

“王书记就是我们村里的人,几个月都不见他回家一趟,天天住在村上。”年逾七旬的李唯瑞老人对他们的王书记赞不绝口。

“整天吃住在村上,就能为群众干出大事来吗?”经过采访,记者为自己小肚鸡肠的疑问而羞愧。

三张镇洛村地处旱塬中心地带,受水源和地理位置限制,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甚微。

脱贫攻坚战中,王军义在“娘家人”——临渭区道路运输管理所的支持下,引导村民发展孔雀养殖、黄花菜种植、光伏发电项目等产业,为群众找到致富的好路子。

在占地20余亩的孔雀养殖园区内,记者看到上千只姿态华美、气质高雅的大孔雀,场景蔚为壮观。村委会主任宋彦军介绍,园区始建于去年3月初,7月孔雀正式进场。经过一年的试养,村民基本掌握了饲养孔雀的技术要领,并与陕西凤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代养收购合同。目前,5户贫困户参加养殖,每户增收4000余元。

还不止于此。王军义与村干部反复酝酿,整合和筹措各类资金360余万元,为村子累计硬化村道4800余米,修建村道排水28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6盏,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为的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临渭区的第一书记们担当起了该担当的责任,他们自我历练、自我加压,学政策、找信息、拓思路,牺牲了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扑在带领群众过好日子的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展示出共产党员的风范和境界。

如今的临渭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户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累计实现63个贫困村出列,8191户31296人脱贫,9365户贫困户发展了长短相结合的产业项目,这些都是第一书记们用实干和担当浇灌出的希望之花。

作示范,第一书记就是为筑牢新时代基层战斗堡垒而来

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农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能不能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关键就看“一线指挥部”能力行不行、动力足不足?把农村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让“指挥部”带着群众向前奔跑,这是临渭区诸多第一书记的“集体动作”。

崇凝镇申田村第一书记郭超,2014年5月开始了驻村工作。5年间,在他的“工作台账”里,党建始终都是“第一要务”。他说,基层堡垒的战斗力不是喊出来的,第一书记首先要扑着干、带着干。他坚持“全日制”坚守在村,狠抓党员学习,落实“三会一课”,开展民主议事,在提升党员队伍“精气神”上下功夫,在让干群手心相牵上想点子。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田村“两委”班子精神状态明显转变,“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重实干”的氛围逐步形成,一支精神焕发、生机勃勃的党员队伍建起来了!带给村上的变化,不仅是建成了百亩黄桃园,村级集体经济充满活力,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好婆婆好媳妇评选、道德讲堂等精神文明建设亦有声有色,乡风文明微风习习,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丰原镇西关村第一书记唐超30岁出头,别看他长得清秀,工作起来却很沉稳。他深知,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才是第一书记给村里留下的“永久性的财产”。从抓党建入手,他细化健全10余项规章制度,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理论武装,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采取“党支部+贫困户”模式,由区发改局全额投资,建成30.78千瓦光伏发电站1座,流转土地124.3亩,建成花椒产业园,又打造机井1眼,带领群众发展红薯和香椿种植,让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助推器”。

“高书记,我家户口簿上有三个人,但帮扶手册上只有两个人,能解决吗?”丰原镇流村第一书记高闯走马上任的第三天,贫困户李娜电话反映的问题,让他感到“这个小事不小”。

“这不仅仅是粗心大意的事,体现的是村干部的作风!”高闯“借题发挥”,当晚召开村“两委”党员干部会议。他要求今后所有涉及村级发展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必须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表决,形成书面会议记录,逐人签字确认。自此以后,无论是贫困户纳入退出,还是村级发展事务,全部统一实行开会表决,开展民主议事,消除了干群之间的相互猜忌。自2016年8月担任流村第一书记以来,高闯共受理群众来访求助及电话咨询43起,全部处理完毕,受到广大群众称赞。

“党员形象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岗位形象。”谈起第一书记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临渭区粮食局副局长、崇凝镇段村第一书记王渭杰深有体会地说,只有当好排头兵,做好领头羊,冲在前头,干在实处,拿出足够的耐心、细心和决心与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取信于民,带领贫困群众走出贫困。

……

以上这些第一书记们的故事,只是全区270余名第一书记的缩影。记者采访中,不忘初心当“尖兵”、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三张镇薛家村第一书记雷磊;千辛万苦不言悔、甘当群众“贴心人”的阳郭镇灵阳村第一书记侯增琦;情系贫困群众、多措并举发展产业的“90后”女娃娃第一书记罗竞男;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阎村镇徐韩村第一书记王鹏;鞠躬尽瘁,把人生最后的时光和精力奉献给脱贫攻坚工作的寺峪口村第一书记郭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担当奉献的第一书记队伍,有着这些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第一书记们,他们积极当好党的政策的宣讲员、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员、精准扶贫的战斗员,扛起了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今日的临渭大地上才唱诵出一曲曲精准扶贫的时代赞歌。

今年“七一”建党节,临渭区区委、区政府举办优秀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第一书记代表从乡野田间走到耀眼的灯光下、热烈的掌声里,用他们感人的扶贫故事,展示形象,凝聚力量,赢得致敬!从那一刻起,奋斗在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征程中,所有的辛酸和喜悦,都成为第一书记们难忘而宝贵的“人生记忆”,将激励着他们更加砥砺前进。

全站热点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

2019-08-01 20:05阅读

耀州区:红色诗词快闪引领红色阅读热潮

2019-08-01 10:07阅读

临潼区召开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整改调剂工作会议

2019-07-31 10:21阅读

临潼供电公司积极应对高温、大风暴雨损毁线路保供电

2019-07-29 19:20阅读

来福地湖 赴一场盛夏之约

2019-07-28 09:07阅读

谭家街道兴盛园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

2019-07-26 13:41阅读

延安7家城市公立医院每年药品让利百姓1500多万元

2019-07-25 11:0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