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崔晓怡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源头活水,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眼下,在临渭区崇凝镇线王村,一块30多亩的产业试验田正生机勃发。
初次踏入这片试验田,目之所及让记者有些“蒙圈”:田地间,一排排小树苗整齐栽种,虽然个头矮小但“精气神”十足,树苗之间又套种着玉米,粗壮的玉米棒正吐着穗儿,又肥又绿的叶儿随风沙沙作响……还没等你回过神来,一群鸡叽叽喳喳地又从地里钻了出来,乌鸡、芦花鸡、大公鸡,足足有百余只,四处刨着地找食吃。
听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应选的解答,记者才明白,小树苗才是这片产业试验田的主角———“瑞阳”和“瑞雪”苹果树苗。它们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白水县培育的两个优质晚熟苹果新品种,不久前通过了国家审定,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品种。
据了解,“瑞阳”为红色晚熟品种,由“秦冠”“富士”做亲本杂交选育,其果形个大、果面光洁、具有独特香气、品质佳、耐储藏、含糖量达16%以上。“瑞雪”为黄色晚熟品种,由“秦富1号”“粉红女士”做亲本杂交选育,其果实个大、果肉硬脆、品质佳、产量高、耐储藏,有望成为黄土高原产区苹果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
“‘瑞阳’‘瑞雪’最近才被媒体报道,你们去年就建起了试验田,真是信息灵通、思路超前啊!”记者有感而发。李应选笑道:“多亏了我们的帮扶干部,他们有远见,早早替我们发展产业做了打算。”
原来,线王村一带一直适合苹果生长,全村耕地总面积3680亩,其中苹果占1860亩。村民发展苹果产业已有20多年,苹果曾是线王村的致富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果树品种老化,苹果品质下降,逐渐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卖不上好价钱。
要么更新品种,要么改换产业,否则“致富果”迟早会变成“苦涩果”。这些年,面对苹果产量和价格走低的趋势,线王村群众早已感受到了危机,却都不愿轻易作出改变:一来是不知道怎么改,二来不敢改,怕改错了……
2018年,在各级党委的安排下,一个“铁人”帮扶团队来到了线王村。“铁人”团队不是谬赞。看,第一书记苏林来自临渭区机关工委,党建工作是他的强项;驻村工作队干部赵宪锋来自市果业局,农技信息特别灵通;驻村工作队干部周耀胜来自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不仅善于管理,还有“娘家人”财力的支持;驻村工作队干部王劲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用活高校的资源和平台,他为村上的农产品搭建了“走出去”的桥梁。
“我们来时线王村已经脱贫摘帽了,大家就下决心一定要巩固好脱贫成果,为群众找到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道路。”第一书记苏林说,村民有种植苹果的基础,他们便决定在壮大苹果产业上下功夫。
苹果树3年挂果,4年丰产,周期较长,群众担心有风险,干部先来做实验。帮扶团队各取所长,发挥优势,团结一致齐发力,于2018年秋季,依托村集体经济,建起了“瑞阳”“瑞雪”育苗基地,共引进幼苗3500株。“我们严格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区域化、管理精细化、种植标准化、技术先进化’的思路进行管理,并逐步实施果园节水,管道输肥及各类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措施的综合配套应用,实验成功了就向村民推广。”苏林介绍道。
苹果苗中间套种的玉米和散养的鸡仔,都是果树幼苗期的临时“陪衬”。无公害玉米可以喂鸡,绿色养殖的鸡可以出售蛋、肉,这样既不浪费土地资源,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干部担当作为,群众喜在心中,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线王村的试验田种下了希望、孕育着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