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长江 杨佳
山色秀丽一湖水,鹮鸟横飞半步来。这样的景色曾隐匿在《溪山行旅图》的重山迭峰,雄深苍莽的气势里,标印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史册里。站在耀州区照金镇秀房河旁,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中透出世外桃源的氛围,绿绒绒的草木让人喜出望外。
如今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机器轰鸣,污水横流。秀房河的自然环境在工业为主的时代遭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通过设置梯级溢流堰,解决坡度问题的同时,还拦截了上游泥沙,净化水质。利用河流、湖泊、湿地等多种表现方式,实现了河床地质生态的自我修复。”秀房河修复工程负责人白科说。
从山上到山下,从地上到地下,从上游到下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对秀房河进行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改变了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格局,铺展出了一幅红色旅游与民生改善融合共进的新“溪山行旅图”。
照金镇田裕村朱战荣的家距离秀房河只有2、3公里,家门口的巨大变化让他感叹到“自然环境好,生活质量高,心情自然好。”“来这里的游客,谁不说咱家乡美!”
铜川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这座以煤炭、水泥和电解铝这“一黑二白”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的路上,工业遗址仍然是环境发展的痛处所在。
“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石渣厂,由于矿山岩土的侵蚀,山体崩塌、滑坡现象屡有发生。”在药王山遇仙谷景区,一座光秃秃、灰蒙蒙的山与景区形成鲜明对比。
格构植生态护坡绿化2000㎡,建造谷坊坝21个,高边坡治理绿化20547㎡,修正梯田323.7亩……在一串串数字背后,这座“废弃矿山”正在悄然改变。
种下的火炬树已经抽出新枝,整整齐齐。山腰处的自嵌式生态挡墙,像是给山体勒紧了“裤腰带”,精精神神。矿区“不毛之地”实现复绿!
“滑塌点治理、绿化已完成,沟口高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标段已完成山体刷坡,目前正进行绿化喷播。”药王山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小宾说,生态修复项目全部完成后,能够防止矿山岩土侵蚀和水土流失,减轻水体污染程度,提高治理区植被覆盖程度,能极大程度改善景区周边区域生态环境。
有着渭北“旱腰带”之称的铜川,如何解决水土流失显得尤为重要。
在赵氏河上游牛村河和吕村河交汇处的龙潭水库,水库建设和周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几乎是同步开始进行。涵养水源、修复生态、污染防治以及打造枢纽景观……
短短一年,杂草丛生的弃渣场变为整齐开阔的截排水渠,污水横流的山沟变成芦苇遍布的湿地,四周原本荒凉的土场也变得“容光焕发”。沿着公路望去,从道路两岸到山峁顶端,小树苗直挺挺地耸立着,有紫穗槐、红叶李、白皮松和迎春花。
龙潭水库建设管理处总工程师武强告诉记者说,“不出一个月,所有项目就能竣工。这里即将成为一个生态环保、水质清洁的高标准生态示范区”。
截至目前,龙潭水库周边区域修复治理和绿化弃渣场10万㎡,水库两条水系入库端水质净化、人工湿地工程3万㎡,库区范围内新寺路沿线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4.9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1.11亿元。
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自2017年开展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年共计实施17个项目,总投资58.63亿元,截至2019年6月,累计完成投资34.33亿元。
从两年实施情况来看,通过林草植被恢复与林草地改良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等,新增雨洪调剂量1260.77万立方米/年,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6座,城镇污水处理率和村镇垃圾收集处置率分别达到90%,提前完成三年目标;石川河省级监测断面水质已经消除劣V类水体,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4.04平方公里。通过漆沮两河从山上到山下水土流失治理,两河沿线控源截污,重点地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使铜川出境断面水质、水量有了明显改善。
山留得住青,水映得出绿,引得来朱鹮,记得住乡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绘出了属于铜川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