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红兰 王焕焕
“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认命和拼命,而我选择后者。”这是“瓷娃娃病”患者张元锋微信上的个性签名,他也在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近日,在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张元锋。今年36岁的他因为患有软骨症,也称“瓷娃娃病”,身高只有一米三,并且双腿畸形,只能依靠电动轮椅“行走”。但是走进他的陶艺制作室,看到木架上陕西八大怪、关中民居等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又让人觉得他很能干,跟正常人没两样。
张元锋是耀州区瑶曲镇南司马村贫困户,4岁时还不会走路,并且非常容易骨折。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之后,被诊断为“瓷娃娃病”,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可爱的病给他带来了一生的疼痛。从4岁开始,张元锋的四肢就在不断地骨折与愈合中循环往复。“从4岁到20岁,这16年间,几乎每年都要骨折一次,刚开始还去医院看,最后都麻木了,自己随便包扎固定,也不觉得疼。”张元锋云淡风轻地说。
因为身体的特殊性,张元锋没法上学,但小时候每天有小伙伴一块玩耍,生活倒也安逸。随着年龄增长,身边小伙伴开始各忙各的,张元锋感到了孤独,也开始发觉自己异于常人。一开始,张元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当他看到电视上很多与他一样的残疾人自立自强、努力生活时,他的心态慢慢平和下来。“既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就要努力弥补身体残疾带来的落差。”他暗下决心。
15岁,张元锋一边翻字典,一边看书,从没进过学校的他累计写出了几千字的日记。同时还自学了素描、雕刻。
25岁,张元锋不愿意待在家里靠父母养活,开始自己找工作。
2011年,28岁的张元锋迎来了人生转机。在多方帮助下,他来到了市就业局的陶瓷培训基地,开始学习陶瓷制作和葫芦烙画。培训结束后,张元锋进入一家陶瓷厂上班,开启了“瓷娃娃”的陶艺人生。“找到了人生第一份管吃管住的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当我领到第一笔工资时,更是高兴得睡不着觉。”张元锋回忆起刚上班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张元锋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在单位,他尽职尽责、刻苦钻研,陶瓷制作技艺日益提高,获得了很多专业比赛的奖项。4年后,张元锋开始摆摊创业,销售陶瓷手工艺品。起早贪黑卖了一年多,生意不见起色,张元锋决定换种方式创业。2017年,“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手机购物软件的方便快捷为商品插上了销售的“翅膀”,张元锋抓住机会,搞起了电商。他专门在王家砭村租了一个农家小院,每天专心做泥塑,做好后拿到附近陶瓷厂烧制,然后放到网上卖。同时,他还在网上买了葫芦和烙画笔,制作葫芦烙画。慢慢地,他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的顾客范围从铜川、西安等周边地区扩展到广东、深圳等大城市,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收到了耀州陶瓷工艺品。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张元锋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独自奋斗的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帮扶。2018年,耀州区残联为张元锋一次性提供10000元电商扶持资金,支持他扩大经营规模,更新硬件设备。
“现在我的情况不是很好,因为手工艺品属于非消耗品,每月销量不是很稳定,很多人劝我退房回家,但是我还想再坚持一下,我相信‘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张元锋眼底泛光、充满激情地说,他想尽自己的能力把陶瓷做得更精细,带动身边那些和他一样怀揣梦想的残疾朋友们,早日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