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而它到底是什么,却鲜有人能说得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乡愁不在闹市和高楼之中,而在田垄和村口之间;乡愁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2019新年元旦当日,孟姜塬“秦人村落”———这座承载着新老秦人乡愁的村落,以创新的形态亮相铜川市王益区黄堡东塬示范片区。如果说阿房宫、兵马俑代表了大秦文化意象中的“庙堂之高”,那么秦人村落则诠释了其“江湖之远”。
走进秦人村落,顿生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
在原汁原味的秦风原木建筑群落中,包含着稷王庙、义塾、酒肆、姜女喜铺、药铺、铁铺等组合而成的街市,身着秦制服装的各色人等牵牛徒步,往来不息。市井之外,阡陌纵横的田亩中,庄户飘出道道炊烟……
沉浸式的游览体验,是一种名为“场景体验游”的全新理念,秦人村落项目正是这种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资料显示,中国·铜川孟姜塬秦人村落项目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施400亩。项目总投资5亿元,围绕黄土地、秦和乡村三个关键词,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城市文明与古老乡村生活融合的实验场和3.0版的乡村旅游标杆。
秦人村落项目瓜熟蒂落的背后,是铜川完善自身旅游产品类型,促成全域旅游大格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更是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不懈探索。
黄土地是镜 秦文化为魂
秦人村落绘就创新图卷
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近些年很多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业,古镇经济、特色农家乐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同质化。体验雷同、地域特色薄弱、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商业化越来越浓……
作为后来者,孟姜塬秦人村落如何解决同质化这一痛点?
根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孟姜塬,是中国秦代传说人物孟姜女的故里。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于陕西人来说,秦,还是这片土地的另一个名字。因此,挖掘和再现秦文化,是孟姜塬秦人村落的标签。
读懂卫鞅,即可读懂半部秦文化之魂———改革。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为宗旨的亘古之革彻底改变了分封制度,从此“王者不却众庶”;其后,包括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创新。
读懂李斯,即可读懂另外半部秦文化之魂———开放。
《谏逐客书》所谓“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秦不生一焉”,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和“纳六国之士”的开放胸怀。
然而,居于庙堂之高的卫鞅、李斯们,设计出的秦法、秦制,又将以如何的历史贡献见于江湖之远呢?这需我们将目光从咸阳宫移开,移到大秦的黎民百姓、田间地头去,移到孟姜塬这片黄土地上……
千沟万壑慢慢铺开,山洼窑洞错落其间,山梁沟峁蜿蜒迂回,沟峪交汇拱出半岛———这是渭北坮塬独有的地形地貌,这里保存着包括孟姜塬村在内的几代秦人族群的记忆和乡愁。
古老的即是现代的,更何况秦文化的内核本身就是创新和包容。秦人村落真正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最大限度保留渭北坮塬地形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百余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秦风建筑,营造出一个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村落。
黄土地,成为孟姜塬的画布;秦文化,化身孟姜塬的毫素。一挥笔,就是一幅气质非凡的美丽画卷。
创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互联网思维经营孟姜塬
“进门买票,停车拍照,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传统的景区观光游已越来越让人诟病。在“用户体验至上”的现在,越来越多游客更注重旅游活动的仪式感、参与感、融入感。而孟姜塬秦人村落从立项之初,就要求冲破围墙思维,以优势资源吸引游客,让游客融进去、留下来。
从已规划项目名录中,对秦人村落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可见一斑: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秦服古装婚庆酒楼,黄土地民宿院落,包括拥有200个铺位的配套秦风商业街,以秦文化题材为主的古装影视基地……
秦人村落项目的形态建设更是亮点。步入其中,可见土坯为墙、茅草覆顶、原木为骨的建筑鳞次栉比,似乎透露出先秦时代的雄浑野性。在布满阳光的村落中徒步而行,身着秦服的乡民或牵牛、或荷锄穿街而过;妇人们围在一起,或纺纱晾布、或飞针走线;近处义塾内,书声琅琅,远处祠堂前,童子嬉戏玩闹。往来穿梭的人们,可能会忘记自己是游客,因为他们的参与,也使自己成为一道风景。
而孟姜塬项目由于其“场景体验游”定位,对这个城市旅游业有着非凡的意义。无论是代表古镇游的陈炉古镇,还是代表文化游的耀州窑;无论是代表历史游的玉华宫,还是代表红色游的照金革命根据地,都是铜川现有经典的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但“场景体验游”这种旅游门类的缺失,无疑制约着铜川全域旅游体系的建设。
在“进一步彰显铜川旅游的人文底蕴和特色景致,以升级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丰富旅游业态门类,优化旅游服务水平,促进铜川全域旅游格局的形成”的理念下,孟姜塬秦人村落项目的策划、规划和建设工作,准确把握王益区特有的区位优势整合周边旅游品牌资源,形成涵盖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群落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可以安心留在当地,享受场景体验游。
可以说,孟姜塬秦人村落项目补齐了全域旅游大格局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为未来全域旅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传统农业双轮驱动
孟姜塬IP集群实践乡村振兴战略
走进孟姜塬村,山坡上一个赫然的仙桃造型映入眼帘,村里一栋栋小洋楼漂亮别致,笔直的公路直通新村和农田———在陕西著名经济学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看来,孟姜塬秦人村落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但是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精品力作,更是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宏大叙事背景下,陕西美丽乡村建设的铜川示范。
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铜川市对此高度重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目标路径,以及“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个深刻理解”,这成为铜川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令人欣喜的是,孟姜塬秦人村落致力于建成辐射21平方公里东塬片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已成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铜川实践。
随着孟姜塬秦人村落项目的运营,孟姜塬村、乃至王益区也迎来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契机。74栋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装修一新。不久的将来,这里村民的身份将从农民、果农兼而成为民宿客栈经营者。
“参与再次创业的,大都是铜川本地商户,旅游项目就业所惠及的群体,也大都是孟姜塬村附近村庄的农民。”铜川孟姜塬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当地果农们更大的期望在于,以桃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
事实上,孟姜塬是四乡有名的种桃村,桃子产业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每年仅鲜桃收入就达到3000万元。可以说,孟姜塬村的特色农业已形成不小的规模。
“人文色彩鲜明的文化体验带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带动周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这个项目,来实施乡村振兴是非常现实的。”张宝通说。
据悉,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整个东塬示范片区将实现桃产业、旅游业、电商“三条腿”走路的良性发展模式,共同将“孟姜塬”品牌打出去。未来,孟姜塬人将依托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告诉更多人为什么这里的桃子好吃,为什么这里的风景好看,把孟姜塬的桃子和风景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从果树到餐桌”的精准售卖以及“从厂家到农户”的垂直流通,打通桃产业的各个环节,真正进入到农业3.0时代。
“也许,远远不止桃子。”张宝通期待,孟姜塬品牌形成之后,或将持续开发出一系列农业产品和文创产品,形成一个庞大、丰富的“孟姜塬IP集群”。
由黑变绿 由重转轻 由一进三
一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王益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以“姜女故里秦人村落”为题语的项目肇始于2016年,而这个特殊年份对于铜川这座因煤而兴、因矿设市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年,铜川市一口气连续关闭21处煤矿,占当年陕西全省关停数字的36%。
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除落后产能,一方面是深度挖掘“姜女故里”这样的本土人文资源打造规模型文旅项目———2016年,铜川显然已经调准了通过“城市转型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航道”,在这个宏大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里,孟姜塬显得不同寻常:成为一个足以铭记城市发展史的坐标。
曾几何时,人们对铜川的记忆,还停留在路遥茅盾文学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中。那个令人向往的“铜城”里:这个煤炭储量30亿吨,于1958年因为煤矿而生的城市,累计输出原煤6亿多吨、水泥2亿多吨,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及衍生产业曾带给这座城市无数的荣耀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使之享有“煤都”之誉。
毫无疑问,丰沛矿源的发现,曾是这座城市的希望。
然而,粗犷的发展方式,一度让这座城市陷入深思。“煤城”产业单一、模式固化等问题开始凸显,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的欠账也逐渐暴露出来,经济一度陷入低迷。铜川,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污染之后将何去何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困惑。
2009年,国务院将铜川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欲成转型发展大势,必经脱胎换骨阵痛,铜川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以再造一个新铜川的魄力,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形成深度挖掘、探索特色转型发展道路和文化为脉、搭建多元转型发展平台的思路。
“铜川如何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其中一个产业方向就是发展旅游业。”张宝通认为,在国务院批准“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铜川融入大西安都市圈正成为大概率事件,铜川市旅游业发展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契机。
“客源在西安,旅游在铜川,秦人村落项目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它预示着铜川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张宝通对铜川全域旅游的未来充满信心。
形象由“黑”变“绿”,经济由“重”转“轻”,产业由“一”进“三”———铜川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之路,孟姜塬秦人村落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缩影———在张宝通看来,铜川的幸运在于,这片黄土地上不但生活过有闯劲、敢创新的“老秦人”,也有善于挖掘这些资源的“新秦人”。
铜川城市转型发展的故事里,徜徉出一个热血求变、转型发展的“孟姜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