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魂牵梦萦 那些在非洲援外医疗的日子

2019-01-15 16:07  铜川日报

编者按 援外医疗是我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自20世纪70年代起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向苏丹选派医疗队员。2015年到2017年,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刘龙娟、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宁怀慎代表我市分别参加了援马拉维第4批医疗队(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和援苏丹第32批医疗队(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多的援外工作,把我市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非洲人民,展示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伟大形象。援外工作有苦有乐,让我们跟随两位医师去真切感受一下援外工作的辛酸与感动。

两次援非,我变得更坚强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我已经完成第4批援马拉维医疗任务(2015年3月-2017年4月)回国一年多了。2018年12月底的一天,忽然接到省卫健委参加援外总结会的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令我们医疗队员魂牵梦萦的热土,往事像电影般一幕幕涌上心头。

镜头一:马拉维是世界不发达国家之一,停电是家常便饭,晚上停电了,我们每人手提一根棍子走到院子里,这个棍子是用来防野狗侵袭用的。刚去的时候我们没经验,有个队员被狗咬伤很严重。我有一次碰到一群恶狗,那天凑巧院子空无一人,幸好它们只是把我围在中间用嘴撕扯我的衣服,我求救无望,就在不激怒群狗的情况下慢慢往墙边靠,这样起码后背可以不受攻击,同时用目光极力搜寻地上有无自卫的棍棒,还好群狗那天不战自退,没有伤害我。后来大家都知道步行出门要带根棍子自卫,就形成了每晚停电后每人拎着一根棍子在院子散步的靓丽景观。

镜头二:停水对生活的影响可以颠覆你的想象。刚开始大家对停水的困难估计不足,经常正洗衣服就停水了,等衣服都放得有馊味了才来水。最悲催的是,你正在洗澡却停水了,满头的洗发水沫子,只好给队友打电话求救,看谁那里存了一桶水,可以让你把头洗完。吃过亏后,大家都学聪明了,只要来水就立马把所有能存水的东西都盛满。经常有人开着水龙头睡觉,在睡梦中,只要听见水龙头响立刻爬起来接水。有一次长时间停水,大家的存水都用光了,到超市去买矿泉水,结果超市的矿泉水早被抢光了。不知是谁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欲哭的图片,结果大家争先恐后地回信息说:“别哭,泪水也是水,一定要节约”。

镜头三:进入马拉维,手术室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材的短缺程度会让你目瞪口呆。没有巡台护士,麻醉医生不但要完成麻醉工作,同时要完成巡台护士所有的工作。进手术室第一件事是扎液体,这在国内是护士的工作,我从来没有干过,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管你会不会,都得干,所以就扎了两年液体。麻醉就更不可能有助手了,诸如全麻插管拔管芯、打套囊等,一切都得自己搞定。更神奇的还在后面,没有一次性口罩、帽子自己想办法,没有吸痰管自己用输液器做,没有心电图电极片自己用胶布做,没有钠石灰就自己把麻醉机改装成开放式让废气排出,手术间所有人都可以闻到挥发到空气中的麻药,几台全麻手术做下来,自己也被麻醉得差不多了。

镜头四:记得我在省上参加第30批援苏丹医疗队(2011年至2013年)出国培训时,一位有过援外经历的老前辈给我们作报告,在黑板上写下“魂牵梦萦”来形容他对非洲的情感,我们在台下吃惊地望着他,觉得不就是一份工作吗,认真完成就可以了,不至于这样吧。旁边省厅的领导微微笑道:“这就是老医疗队员的非洲情结,就如同上过战场的士兵有部队情结一样,经历过后,你们将来的非洲情结也许比他还严重,这就叫‘一日援外人,终生非洲情’。”

在第一次执行援外任务期间,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于是,当国家再次征集第4次援马拉维队员时,我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再次走进了非洲。(刘龙娟)

跨越国界的友谊

自1972年开始,中国援非洲苏丹医疗队进驻苏丹持续开展医疗援助已有47个年头。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员秉承着“不畏艰苦、敢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为苏丹的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首次在苏丹进行援外医疗工作,2015年9月,我第二次来到苏丹开展为期两年多的援外医疗工作,作为两次参加援苏丹医疗队的队员,我倍感荣幸。

谈苏丹医疗状况及队员工作环境

和发达国家相比,苏丹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医疗资源短缺,群众就医困难。它被称为世界之火炉,自然气侯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年平均气温40度以上,物资匮乏、经济落后、传染病高发,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困难。语言交流的障碍也是对我们最严峻的考验。初次到苏丹,一进驻医院就立刻投入工作,病人很多,但秩序很好,我一个接一个地接诊患者,忙得不亦乐乎,中午也没休息,直到最后一名患者就诊完后才下班。下班时已经很晚,这时才感觉精疲力尽,口干舌燥,没有食欲。

中苏人民的友谊

2012年初的一天,有一名术后患者家属前来诊室找我,向我表示感谢,进门后,那位苏丹老先生吐字清楚、韵味十足地用中文唱起了《东方红》,唱得很好,唱完又赞颂了毛泽东的伟大、中国人的友好、中国医生很棒等。当时病人很多,在邻近科室就诊的患者和医疗队员前来观围观,人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场面很感人。

记得一个6岁小女孩行扁桃体挤切术时非常紧张害怕,家长对她说:“给你做手术的是很棒的中国医生”,小女孩听了后很配合,不哭不闹。当我告知她手术结束了时,小女孩含着眼泪惊喜地问:“手术结束了?”在得到了确认后,她举起了拇指连声说“随尼大吗木”,意思是中国人好、中国人棒。

2016年元旦休假期间,我们这些在阿不欧舍医院工作的队员们前往300公里外的苏丹国家自然保护公园游玩。阿不欧舍医院因为有中国医疗队,所以在苏丹有很高知名度,这里民众对中国医生有很高的赞誉,不管走到哪里,当得知我们是阿不欧舍医院的中国医生时,就非常热情、友好,赞誉声中流露着真挚的情感,表达着他们对中国人的情谊。途径一村寨稍事歇息时,百米外有村民发现了我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我们婉言谢绝,随后来了20来人端着食盘、羊肉、水果、饮料等,邀请我们食用。其他村民们也不断地向这里涌来,拿出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我们将沿着老一辈医疗队员的足迹,坚守援外医疗队员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苏人民友谊尽应尽的义务。

援外医疗工作剪辑

在苏丹阿布欧舍中苏友谊医院的耳鼻喉科,仅有苏丹专业护士1名、辅助护士1名、援外医生1人,承担着每天的门诊,手术及病房工作。

2016年5月10日,在手术室空调不制冷、手术室温度46度的条件下,我们完成手术11例。术后手术衣、刷手衣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当我走出手术室时,医院的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惊讶地发出了“莫呀各地勒”的感叹(意思是出了这么多的汗)。病人家属有的给我递水,有的给我递饮料,我笑着说:“没事,没晕倒,特殊情况。”一片中国医生好的赞叹声响起,我感到无比欣慰。

接着我赶到门诊,这里还有40多个病人等待接诊。等门诊工作结束后,又和护士沙威一起前往病房,查看当日手术后的患者、处置医嘱。查房时有位来自160公里外的喀土穆患者家属对我说,喀土穆的苏丹医生让他来的,说阿布欧舍医院的中国医生手术做得非常好。手术后的患者情况都很好,患者及家属一再表示感谢。等回到驻地时已是下午4点。

精疲力尽、浑身散了架似的,但想到许多人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就诊、手术,自己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的付出很值得。(宁怀慎)(本报记者 李阳 见习记者 党江妮组稿)

全站热点
2018年铜川交通运输业成绩突出亮点纷呈

2019-01-15 11:02阅读

灞桥区召开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专题会议

2019-01-14 14:36阅读

区人社局召开2018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议

2019-01-12 18:26阅读

灞桥区迅速传达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2019-01-11 14:37阅读

市委第五督导组到灞桥区督导“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开展情况

2019-01-10 09:38阅读

东关南街街道迅速传达学习省、市、区委全会精神

2019-01-08 15:52阅读

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在王益区揭牌

2019-01-06 09: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