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铜川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耀州区紧紧围绕“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的总目标,着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方式、供给效能、体制机制、资金保障、绩效考核等体系建设,对标创建,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城乡共创共建的良好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
耀州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建立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8次创建联席会议和工作推进会,重点解决在创建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创建规划。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该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制定《耀州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耀州区公共文化场馆效能提升实施方案》《耀州区群众文化需求评价反馈机制工作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耀州区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奖励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制度;在重大文化项目考核、文化专职人员管理、文化产业资金、队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以“耀州文化”等200多个微信平台为公众交流互动平台,征求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意见。
二贯彻法律,保障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图书馆法》颁布以来,耀州区政府迅速下发贯彻落实法规实施意见,开展系列法规宣传及学习培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图书馆法》《非遗法》有序有效实施。各镇办、区级文化单位制作文化法规宣传栏86块,印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图书馆法》《非遗法》宣传彩页10万份,同时赴各镇办集会市场、区级文化广场开展流动宣传。利用“耀州广电”“耀州文化”微信平台等新闻媒体推送保障法,创作节目在各类文艺演出中宣传,在村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放映等场所悬挂条幅、发放彩页等形式宣传文化法规,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文化法规的热潮。
三对标创建,成效显著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累计投入3亿多元。耀州区着力谋划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现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12万㎡,人均占有面积0.49㎡。先后建成了耀州文化艺术中心、耀州体育场馆、5个数字影院、5个名家名人纪念馆、1个城市展馆。对原有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目前已达国家一级的区文化馆、国家二级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镇办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提升改造。目前区文化馆免费开放面积3927㎡;图书馆免费开放面积3084㎡,同时完成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工程,实现了市、区图书联网,通借通还;区、镇、部分单位实行总分馆制,逐步实施一馆办证,总馆、分馆通借通还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1个;图书馆现有藏书47.9687万册,人均占有藏书1.94册。提升改造9个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市级示范点,完成12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达标率为100%。
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1、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每年举办文化活动500多场次,每年政府购买公共演出100场,社区广场电影200场,开展“党旗领航·文化志愿者走基屋进万家”活动,发挥文化扶贫扶智效能。目前,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馆、站、基层文化中心全部实行错时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达15万人次。围绕“流动舞台欢乐行”、“全民书法”特色公共文化示范工程、“耀·朗读”“耀·传承”“耀州春晚”“耀州广场舞展演”等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推动文化下基层,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200场,村(社区)各类文艺演出390场;每年图书馆下基层图书流动服务60余次,文化馆流动文艺演出15场次、流动展览10场次,广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巡讲巡展等服务。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铜川分会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宣部、“中国梦·丝路情两岸四地耀州柳范书画活动”及“两岸四地耀州国际书画作品邀请展”、耀州千人书画现场书画大赛、上海歌舞团大型舞剧《朱鹮》,近百场交流文化活动的展演,给耀州人民带来了一场场无与伦比的“饕餮盛宴”。2、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立《文艺创作专项基金》《文艺精品表彰奖励基金》鼓励优秀剧目的创作、排演。加强文艺创作,建立创作题材项目库,着力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耀州原创”作品80余件,如新编大型红色秦腔剧《照金这片天》等,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3、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制定了《耀州区名民间艺人评选和管理办法》,每三年开展一次民间艺人评选活动,现已评选两批共12人,投入20万元。邀请优秀的民间艺人进行展演和培训,每年开展非遗展演和民间艺术培训20场次,参与培训艺人1000人次,有效保护了耀州民间艺术。
三是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模式。1、加大数字资源网络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均已建立各自网站,配置数字阅读机,图书馆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购置了读报机、电子借阅机、自助图书借阅机,博物馆建立数字资源库1个。2、镇、村(社区)数字服务。耀州区投入300多万元配置50台数字阅读机,发放到区级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镇办文化站、街道社区及部分重点村文化中心,推进镇办数字文化建设;全区11个镇(街道办)文化站均建有电子阅览室,文化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129个村(社区)均建立了信息共享工程服务室。3、制定《政府购买有线电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投入170万元为1.7万户农村用户购买有线电视服务,加快农村、社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4、更新图书馆共享工程设备30台,数字电影放映队设备13台,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数字文化服务。
四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首先是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部成立了理事会,健全了理事会管理机制,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其次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已纳入全区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每季度由区考核办进行量化考核。制定《耀州区群众文化需求评价反馈机制工作方案》,通过“耀州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调查问卷,也通过第三方“耀州区活动办”每季度末对全区各镇(村)、社区进行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考核指标。
五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坚持通过招聘、引进、培养等方式,为区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分别配足了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工作人员;117个村和12个社区全部落实了财政补贴文化工作人员各1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带动发展各类文化志愿者1200余人,组建村(社区)各类民间群众文艺团队391支。加强培训壮大队伍。区科协、党校、老年大学等单位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兴趣培训,同时针对农民、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经常性开展需求及兴趣爱好培训,针对文化单位职工、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区两馆及华原演艺中心均配备有流动服务车,区级各类公共场馆、数字影院均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保障人人享有公众文化权益。
四强力宣传,营造氛围。
耀州区加大国家、省、市各类报刊及新闻媒体创建宣传。三年来,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光明网》等国家、省级报刊、媒体发表60余篇;在耀州文化艺术中心各类大型演出“入场券”、《文化工作》笔记本印制创建宣传语;在文化惠民下乡各类演出、农村电影放映等各类活动中悬挂创建宣传条幅;两年多印制创建工作简报28期,2800份;利用区政府网站、区电视台、《新耀州》报等媒体,《耀州文化》《耀州广电》等微信公众号设立创建专栏,长期刊发创建宣传信息,计发600余篇。在各镇主要路段、交通主干道制作大型创建宣传广告牌200余块,在耀州北新街、药王大道的灯杆上悬挂创建宣传灯杆旗1200余条;城市出租车、各大商场、锦阳新城路灯杆、各相关单位LED显示屏均不间断滚动播出创建宣传语,提升了群众创建知晓率和群众需求满意度。
五总结提升,创新亮点
耀州区坚持创新、创优、创特色。“文化志愿者,走基层进万家;照金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文化十个一,实现服务均等化;柳范艺术,打造书画之乡;特色文化,引领精品文艺创作;耀州大舞台,创新活动载体;耀·朗读,倡导全民阅读;历史文化,讲述耀州故事;药王文化建设养生福地;文旅融合助推精准扶贫”等十大特色文化创新亮点品牌,成为耀州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