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伟文/图
我知道扁鹊,源于中学时的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当时就觉得扁鹊真是神乎其技,一双慧眼如果放在现代,完胜B超、CT、核磁共振之类的先进仪器。
韩非子写道:扁鹊游历四方为百姓治病,声名日盛,受到蔡桓公召见。刚见面,扁鹊就从蔡桓公的面色上看出他有病,目前病情尚浅,在体表腠理。他劝蔡桓公及时治疗,否则病情将会加深。蔡桓公觉得扁鹊沽名钓誉,他挖苦说:“医生喜爱功利,善于把没病的人说成是自己治疗的功劳!”不久,扁鹊再度晋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可他仍然固执己见,认为扁鹊夸大其词,炫耀医术。当扁鹊第三次晋见时,看出他的病情已恶化到肠胃,再不治疗,将无药可医。蔡桓公仍不予理睬。最后,扁鹊看出他病入膏肓,已经无法救治,转身就走。蔡桓公不明所以,派人询问。扁鹊如实回答:“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
蔡桓公听后嗤之以鼻。不料5天之后,病来如山倒,他这才想起扁鹊的神断。可惜扁鹊早就料到了有今天,已经去往别处了。蔡桓公很快就故去了,他用生命诠释了病人的反面典型,并且留下了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的典故,揭示了一个哲学观点:病了就是病了,错了就是错了。矛盾普遍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如果我在中学时代能在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肯定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小时候大家会说蔡桓公活该倒霉上天打雷。现在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别人的“疾病”和“错误”?如果和别人刚见面就热心地说:“你有病!”只怕人家下意识的反应是:“你才有病!”沟通是门受用终身的学问,值得好好学习摸索。
想来扁鹊的医术是何等高明,仅凭四看就能断人生死。这等成就与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分不开。他致力为百姓解除痛苦,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发明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当之无愧。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史记》记载扁鹊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这是他的信条,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德。扁鹊用一生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誉为“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医学之外,他果敢的行动,敏锐的哲思,严谨的理论,都给后世以启迪。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还不觉得自己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人家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得过大病,因此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因此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他们看到我在病人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文王大悟,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太对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看事情不要只看当下,应当有先见之明,眼光放长远些,做事有魄力些,才能事半功倍,超出预期。这样看来,扁鹊的大哥能未雨绸缪最厉害。再往下想,我们又该做三兄弟中的哪一位呢?做扁鹊大哥那样的人,虽说凡事运筹帷幄,遇事总能事前控制,但让不明就里的人看上去波澜不惊,像是毫无功劳,最容易被忽视。扁鹊二哥,事中控制,能力不如大哥,效果不如三弟,夹缝中生存。而像扁鹊那样的人往往力挽狂澜,反而最耀眼。同样的问题,小时候看来明明白白的答案,年纪大了再看,竟然不确定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扁鹊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听圣贤的,总不会错。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也是人生一大境界,大哥的乐趣,一般人不会懂。